基隆中元祭,起緣於咸豐元年(1851) 八月之漳泉械鬥,雙方死傷眾多;挑釁報仇即將發生的時候,
有漳泉地方人士出面調解,械鬥之衝突終於平息;取代以字姓輪值主普,輪流舉辦中元超渡、普施
孤魂幽靈,以血緣代替地域,以賽陣頭來代替打破頭的野蠻行為;達成社會和諧……


中元之祭的起源;依據道教說法,中元祭乃起源於農曆七月十五日地官生日,掌管地獄的地官大帝
一時興起慈悲心,行大赦旨令,使地獄釋放眾鬼囚;從農曆七月初一起,孤魂幽靈得以重返陽間接
受一個月的祭祀施食,以激起其向道之心。



 

從佛教說法而言, 乃導因於所謂的「盂蘭盆會」,
相傳佛陀弟子大目揵連尊者,為解救亡母的墜入餓鬼道,在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具五果百味
供養十方,使其母解脫地獄之苦,並得以歸引西方昇登天界;信徒咸信七月十五日是眾僧閉關悟道
的圓滿之期,如果在這一天布施十方大德,可增福百倍。



由於盂蘭盆會及中元祭典的最終目的都在於普渡眾生,時日一久,兩者間的界限逐漸模糊,
而形成了目前這個蘊涵了中國人的包容、博愛,以及慎終追遠的中元普渡精神。




基隆地區的中元祭慶典起源於咸豐五年(1855)
發展至今,已形成由張廖
簡、吳、劉唐杜、陳胡姚、謝、林、江、鄭、何藍韓、賴、許等十一字姓,
依抽籤次序輪流當值主普的形式。


民國43年由李、郭、王、楊、曾、黃、柯蔡、邱丘、蘇周連、鐘蕭葉、白、余徐涂、董童等字姓
組成聯姓加入主普的行列成為十二個單位,輪流主普,
民國70年聯姓中的郭、李二姓脫離聯姓會,而黃姓也在民國74年獨立成為目前的十五個單位。



雞籠中元祭慶典自農曆七月一日老大公廟開龕門開始;
歷經十二日主普壇開燈放彩,十三日迎斗燈遶境祈福,
十四日放水燈遊行,海濱放水燈頭;
以及十五日公私普渡、跳鍾馗,八月一日的關龕門,慶典儀式活動時間長達一個月。



七月十四日是基隆中元祭的高潮。
當天在「慶安宮」前豎燈篙,燈篙上懸掛七盞燈代表七星。
豎燈篙和放水燈是民間在「中元普度」和「建醮普度」招引鬼魂前來享受奉祀的儀式。





雞籠中元祭能成為舉世矚目的年度盛會,皆歸功於每年輪值主普宗親出錢出力,精心策劃;




借助此項慶典,凝聚各宗親會力量,發展基隆市成為國際響亮的觀光城市;
同時使市民更加團結,共同為基隆的未來發展而努力。





遷居港都已有十餘年,已逐漸習慣與期待一年一度的中元祭盛會…..

近幾年也都有所影像上的記錄,
於今一次披露,也算是完成一項積欠已久的工作。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