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井地區自清廷領台後,隸屬諸羅縣水裡社,雍正元年歸彰邑管轄,為大肚西堡水裡社所屬荒地。
該地原為拍瀑拉族水裡社社域,
1730年前後,初有林、戴、石三姓墾戶,向平埔族地拓墾於茄投一帶,
當時尚屬未闢荒埔,直到漢人移民至此,耕地漸開而形成海埔厝、
山仔腳龍目井等聚落。

清時隸屬於台灣縣大肚中堡、下堡
日治時期改屬台中縣。
1901年,改縣設廳,隸屬台中廳塗葛堀支廳大肚中堡。




1909
年,改革地方政制,將原有二十廳,廢合為十二廳;
以本地大肚中堡轄十三街庄,大肚下堡轄有九庄,廢塗葛堀支廳,設沙轆支廳,轄有大肚、茄投、
塗葛堀、龍目井、梧棲港、沙轆、公館、牛罵頭、四塊厝等九區。

其中茄投、塗葛堀、龍目井區等地即今龍井區範圍 . . . . .




大正九年(1920)本鄉隸屬台中州大甲郡龍井

竹坑一帶以昔時竹子滿坑而得名 . . . . . .




當地居民以陳姓佔大多數, 社區中最具代表的傳統建築即陳德合古厝
竹坑村的陳姓源自於茄投地區四大家族中的陳四光派」;

陳四光派祖籍福建漳州金浦縣東門外, 據說是陳勝王之後

開台祖陳媽賜於乾隆五年(1740)來臺,登陸後先在二水發展, 之後遷至茄投埔庄尾一帶;
二房<愷>育有二子,其中長子<棕>創建宗祠, 因有四子故取堂號為四光堂



清末時,陳氏族人增加,屋舍不夠居住,第四世的<陳崑良>等留在原地, 三房<陳爐> 則遷往竹坑發展. . . . .
並逐漸發展成為當地的大地主, 曾擁有土地一百多甲。



甲午年間曾興建一典型九包五, 兩院落六護龍的三合院, 即今的陳德合古厝




該宅位於龍井區竹坑里的縱貫公路旁,門上雕塑有「長庚獻瑞」四大字,
入大
門過天井,便到正廳,左右各建有三排之護龍,第一排最短,第二排稍長,第三排最長。




目前尚保存有統樓一座,最具特色。
據說該宅之建造年代,約在一百二十餘年前,原有主人<陳永維>,與 <陳望曾> 進士為結義兄弟。








附近還有一處名為裕德堂的古厝, 院前擁有之門樓, 頗似山腳的林家古厝. . . . . .

惟因相關的資料闕如, 無法進一步說明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