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肚區原是拍宰海平埔族「北社番」聚居之地,「大肚」之名為原住民稱自居住地之土語譯音而得。
另一說法為,漢人於清康熙年間遷入時見此地丘陵遙望如人之橫臥而肚腹升
起,所以漢人稱此地為
大肚」。

相傳遠至明朝,延平郡王鄭成功率大軍據台抗清,東南豪傑,奔走告,開啟大陸沿海居民渡臺之風,
惟因當時頂街地區尚未開發又因大
肚附近及大肚溪北岸一帶均屬平埔族部落、數十社聚居於此






迨康熙中葉、鄭氏
敗亡,台灣始納歸情廷版圖,旋即設府、縣之治,移民始漸增多,

康熙四十年,福建省漳州人移民至此與平埔族山胞共處,迨乾隆時<董顯> 率眾於大肚溪邊從事墾荒
漢民見本
地地型有山隆起,遠遠眺望有如人之仰臥挺肚,故名之為大肚




此時,大肚溪水係從汴仔頭(今中和村)經塗葛掘(今永順村)直流彰化縣溪底入海。

汴子頭至永和間又有支流連通,故航行船隻可循大肚溪順流而下直達塗葛崛港。







本地
居民賴本港以通有無外,遠至東堡(台中市區)及潭子、大雅、沙鹿、龍井等地,貨物用品亦以
本港為聚散之地,此時本港商賈雲集,舢驢千里,極一時之盛。




拜塗葛崛港水運之利,農商逐漸發達,商鋪林立,街街縱橫,
與昔之下街(大肚)相對而立,故名之為頂街。

至清末,因水災溪水改道、出海口改至井水裡港
頂街因而沒落. . . . . .








山仔腳原為山陽村(山陽里)聚落沿沙田路東側作塊狀集村聚落形成於大肚台地西麓,故得稱。






這一帶之開墾乾隆初葉由漳籍陳姓墾戶所促成,
如今,山陽橋附近, 保留一棟門樓上書寫著國家善慶」四個字的陳家古厝殘跡 。

門額字體已局部剝落 , 仔細看仍能判別為潁德堂」. . . . . . 
(取潁川之堂號, 證之為陳家古厝; 參考台中縣建築發展(民居篇) 可以佐證 )




門樓內則書寫著天地皆春的字眼 . . . . .

附近一排販厝中, 仍可見一殘存的門樓, 其上有西庚獻瑞」題字,
至於院埕內的三合院, 則已然改建 . . . . . .





近萬興宮頂街巷道中, 已幾乎不見古厝 蹤影 ;



僅存的一間土埆厝三合院 ,

在大太陽底下,
訴說著舊街的落寞情緒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