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家大屋(葡語:Casa da Cheang),澳葡時期稱文華大屋(葡語:Casa do Mandarim),
為中國近代思想家<鄭觀應> 的故居,與盧家大屋同屬嶺南風格民宅。鄭家大屋位於澳門龍頭左巷,
約建於1881年,面對亞婆井前地。其建築融合中西特色,列入澳門歷史城區歷史文化遺產之中。


 

鄭家大屋由<鄭文瑞>籌建,<鄭觀應> 則協助協助父親興建。
其後,孫中山在香港西醫書院學習時,常與鄭觀應在此議論時政,相討救國救民的路徑。



1894年,鄭觀應在此完成《盛世危言》,提出富強救國的思想;
1907年,鄭觀應完成了《盛世危言後編》。







按:
鄭觀應18421922),原名官應,字正翔,號陶齋,又號居易、杞憂生,別號待鶴山人或羅浮偫鶴山人。
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三鄉雍陌人。中國近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和實業家。



鄭觀應自小受身為讀書人的父親教育,惜童子試未中。
咸豐八年(1858)他16歲時奉父命到上海學習經商。
1860年成為英國寶順洋行的買辦,並勤修英語,對西方的政治和經濟等有更深之認識。






同治七年(1868),他同別人合夥經營茶棧以及輪船公司等。
同治十二年(1873)受聘為英商太古輪船公司總理。
1880年離開太古,並受直隸總督李鴻章之託出任上海機器織布局及上海電報局總辦。





光緒七年四月(1881),任上海電報局總辦。1883年他升任輪船招商局總辦。

1884年,他因輪船招商局與太古輪船公司經營不善所累,身心俱疲,遂退居澳門,於鄭家大屋中,
潛心修訂《易言》,亦即後來的名著《盛世危言》。

1891年,他出任開平煤礦局總辦,翌年調任招商局幫辦。1894年,《盛世危言》完成。




武昌起義後民國建立,鄭觀應則專注於發展教育事業……




盛世危言》問世後,喚醒千百萬仁人志士,更深深影響數代偉人──如康有為、梁啟超、
孫中山、毛澤東等,為中國近代思想史寫下光輝一頁。

 

鄭家大屋屬嶺南風格民宅。大宅由兩座四合院式建築組成,並以大內院相連。
建築材料以青磚為主,牆基則由花崗石築砌。中式建築特色表現於中式大宅建築格局與屋頂等;
而西方特色則表現於古典建築裝飾風格,可見於部分室內天花、門楣窗楣的式樣、檐口線等


主房區主要由兩座四合院式建築組成,建築都作兩進深三開間式,其間以水巷分隔,
建築外牆檐壁均有泥塑浮雕裝飾,而牆基則由花崗石砌築而成,建築之入口,特別是兩個主入口,
都採用與宅門入口相同的處理手法,即自檐口往內凹,與外牆身不處在同一直線上,而為表示其
重要性,門框更以花崗石作材料,其中最重要之建築入口更作兩重花崗石門框設計。




建築室內一般作傳統中式設計,但廳堂之位置則有別於一般的傳統做法,被設置在二樓,
整個廳堂佔據三開間一進深之空間,為一抬樑式木結構形式。




正廳中懸掛一匾, 題曰[餘慶] . . . . . .





建築雖主要以中國形制構建,但卻處處體現中西結合之特色,中式建築手法主要表現於屋頂、
樑架結構、建築材料、檐口、牆體之彩繪及泥塑淺浮雕、內院中多樣的窗戶,以及主入口自
檐口往內凹的處理手法;




西方的影響的則印證於一些室內天花的處理、門楣窗楣的式樣、檐口線,以及外牆抹灰等。




與傳統中國民居不同的是,主建築群各房區入口都面向西北,且都在一直線上,
前面有既寬且長的通道,通道中段有另一門樓將主次建築分開。


 門樓處有一匾[榮祿第],內院則有[通奉第],穿廊處另有一匾[崇德厚施],
為前清太子少保兵部侍郎<曾國荃> 為主人翁(榮祿大夫)鄭文瑞所題 ;





澳門政府在2001年成功用「以地易地」的方式,接收了鄭家大屋的業權 ;
2005年,以澳門歷史城區一部份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2010
2完成整體修葺工程,全面對外開放

吾等始有幸造訪 . . . . .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