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美位於台北市南端,大約位置在文山區的西半邊,鄰近新北市新店區。該區開發甚早,
日治時期為台北州文山郡深坑庄的萬盛與興福二個大字,1990年,台北市重新調整行政區域,
景美與原來東邊的木柵合併為文山區。即使如此,該地許多街道名,仍多沿用景美之名。


康熙年間當地仍為叢林地域。雍正初葉有粵人墾首廖簡
者,率眾拓墾於此。
位於今景美街東方之霧裡薛圳(又名內湖陂)大約開鑿於此時。
此圳從溝仔口、鯉魚山麓築陂鑿穿石門過景美街、後溪口、公館街後流灌台北盆地。

乾隆初葉有泉人陳仲惠者入墾,至乾隆二十五年(1760)郭錫瑠鑿成之「瑠公圳」在此跨越
新店溪架設大木梘至林口莊及古亭倉頂等田。

景尾」原為「梘尾」,即在峴之末端地方,形成之街市,故稱為「梘尾街」。
後來因為
音近「梘」易為「景」,「尾」易為「美」而稱之為「景美」。

明治二十九年(1896廢臺北縣,置文山堡辦務署於景尾街

明治三十年(1897景尾街設日語傳習所,為景尾公學校(今景美國民小學)前身。

明治三十二年(18996月,設立景美郵便局深坑出張所。

日人修築士林至金包裡(今士林區至金山鄉)、臺北至枋橋、臺北至和尚洲(今蘆洲鄉
、深坑至景尾(今文山區)道路。


明治四十二年(1909)
拓寬景美至深坑之原保甲路。


如今於景美橋頭仍留有碑記….
碑文由清末台灣最後一位舉人<高選鋒> 撰寫,深坑廳長正六位勳五等<丹野英清> 篆額;
記載瑠公圳改道後,舊圳道填平及興築木柵路的歷史。

原立於橋頭的溪畔,後因加築堤防時,文獻會唯恐遺失,將石碑移往二二八公園保存,
1997年重新移立於現址,繼續見證著景美一地的開發歷史。



景尾位於新店溪、景尾溪匯流處,是通往新店和深坑兩地,商業交通重要地點。
每天都有很多的船隻停靠港口,早期時水運發達。

景尾有碼頭兩處,一在新店溪和景尾溪交會口,港闊水深,是船隻停泊佳所。

另一碼頭則在景尾溪下的景尾潭
商人在景尾設立茶行,從三角湧、關西、龍潭各地收購茶葉,在景尾再製後,
再售予德記洋行運銷至國外。






日治時期,景尾街已相當繁榮,街市設有雜貨店、染坊、造酒公司、煙館、茶館、食堂等。

每日有阿泉坑、木柵、深坑、石碇、大坪林一帶的人,挑運或舟運山產、水果、地瓜、
茶葉到景尾街販賣,也從景尾採購日用品運回去。


景尾街儼然是景尾溪沿岸一帶木柵、深坑、石碇等地之貨物集散地…..


 
物移星換,舊街的建築已多數拆除改建成新式樓房; 尤其近年房市熱絡, 舊街區內的老房子
已拆除迨盡; 不久的將來, 或許將再也尋不著舊街一絲的印記?

景尾老街曾是幼年時的記憶, 如今已感覺道陌生。

趕在滅失之前走訪了老街,作最後的緬懷…..

民國71(1982)因開闢景興路及木柵路拓寬,遭到拆除成為斷垣殘壁的<許興泉洋樓>,
原本已是舊街中殘存的代表圖騰; 不久前也終於夷為平地, 至為可惜
。 


 

許興泉洋樓原位於景美街與木柵路1段交口;

由經營酒類生意的富商許能才,於昭和元年(1926)興建,曾為當時附近最華麗的洋式建築,
建地約100多坪,一樓有大廳、辦公室、客廳、餐廳及廚房。


2樓前陽臺兩側有一希臘愛奧尼克式的立柱,柱頭四角各有一秀逸纖巧的渦卷裝飾,其它
在樑柱承接轉角處、2樓欄杆、3樓女兒牆及
側面弧形山牆等建築外觀,均呈現匠師藝術巧手。

原後花園內有小橋、流水、噴泉,層層花臺上栽種各樣花木盆景。
建材以紅磚與鋼筋混凝土為主,面覆白色貼磚,部分洗石子為仿石裝飾
窗子上設置鑄鐵
柵欄
在當時民居中算是罕見的建築方式


如今已不復存在…..(已拆除)

原本隱身於巷弄中的老戲院,也已消失;
老街的印記已不復尋覓。





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的市集,

以及興建中的豪宅…..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