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姓源,出自媯姓,虞舜之後。舜帝卅四世孫胡公滿,封於陳,稱侯,卒謚胡,故曰陳胡公
,為陳氏開山得姓始祖。胡公四十八世孫,舜帝八十一世孫陳實,東漢時為太丘長,至陳宣帝
太建元年〈569〉,追封
潁川侯,被尊為潁川始祖


陳氏郡號多達六個〈註:潁川、汝南、下邳、廣陵、東海、河南〉,但以潁川的後人最多,
郡名「潁川」,故地在今河南省境〈註:光州固始縣〉,是大多數陳姓人家的望出地,
潁川的「潁」字,今或被誤寫為「穎」….

(按: 目前大致陳氏使用潁川; 而穎川則由鍾姓所使用)



日前前往踏訪田中陳氏家廟,主要以內灣一帶之陳氏宗祠為主;
卻在路過外環道(中正路) 瞥見一宏偉的家廟位於道旁的圍牆內;

停車查看,但見鐵門虛掩便進入一探究竟…..





三川門廊上掛著潁川家廟的匾額,其上又高掛聚星堂的門額, 顯然是陳氏家廟

家廟建築格局完整,形制頗為優美。因未遇看守之人,迅速查看之後立即退出;
事後查證網路資訊,卻一如所獲….




更加啟人好奇之心,想要進一步有所了解相關情事。




根據網路資料: 田中一帶陳姓之先祖來自於福建省漳州府漳浦縣赤湖村
於清道光年間(1822)渡海來台,為由陳瑞成(百年)率三個兒子清遠、清揚、啟明來墾,
初時在土名「湖水坑」地方定居,取其近崖下有豐富的泉水
後來遷居內灣一帶,拓墾成莊。

相傳光緒十八年(1892) 陳瑞成子孫與族人合資興建共同公祠,昭和十二年(1937)重修。







最初興建之時,兩殿兩廊規模於焉完成。
過水兩廊曾於光復之後重修,改建為混凝土結構。

整棟建築形貌特殊顯眼,具備極高藝術水準…..


根據田中陳姓族譜資料:

來台後重修祖譜者為「炳文公」,族譜中並提到內灣陳氏祖廟(崇禮堂)係由由炳文公
(1875-1965) 帶領其長子「鍾英」興建。

炳文公於日治時期曾任彰化廳二八水區長,
承父劃棟公管理陳聖王公遺產,命長子興建
威惠堂於大丘園水源地,奉祀元光公; 又召建大宗祠聚星堂、崇禮堂等。



由此可見星聚堂應建於日治時期…..


春秋中期,陳厲公之子陳完避難逃奔齊國,改姓田。
其子孫於戰國中期建立田齊以代姜姓齊國。秦始皇滅齊之前,齊王田建之第三子田軫
出奔楚國,拜楚相令尹,封穎川侯,封地在今河南省長葛市北,並恢復陳姓。

此支陳姓奉田軫為始祖,此後發展成為當代陳姓中最重要、最大的支派。

太丘長陳實子侄,同以孝賢聞名,當年訪名士荀淑父子,正值德星聚,德星乃一歲星,
歲星所在有福,故取堂
名曰德星。

太史為此上奏曰:「德星聚奎,五百里內有賢人聚。」
族人遂有以「德星」或「德聚」為堂號者。



唐高宗總章二年,朝廷派陳政率兵鎮壓福建南部的蠻獠嘯亂,陳政卒後,其子陳元光代父
領兵平定局勢後,設置了漳州郡。

因之被後人稱為開漳聖王,其子孫稱為開漳聖王派…..

此家廟正為奉祀陳元光之公祠。



仔細看其看板清楚標明為「彰化陳氏大宗祠

只是, 為何網路上資料闕如?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