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style=”>日治時期於今台東市建有台東神社 (根據昭和十八年 由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編印資料記載,
台東神社於明治四十四年(1911)10月27日鎮座,大正十三年(1924)7月23日列格為縣社,昭和五年
(1930)10月27日遷座,祭神為開拓三神(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北白川宮能久親王…..
根據由台東縣政府於1998年出版的《台東縣珍貴老照片專輯》提到,
遷座前的第一代台東神社位置為今光明路之中正喜悅大樓(原台東縣衛生局舊址),
而遷座後的第二代台東神社則原位於今台東鯉魚山的忠烈祠。
鯉魚山位於台東市西側,原名「鰲魚山」,四面空闊,與他山不相聯屬。
山雖不高卻頗秀麗,大海環其前,頗足豁登臨者心目也。
因其外形又似鯉魚而得名。俗稱卑南山,其名起自卑南街,馬蘭社阿美族人則稱之為鯉魚山。
鯉魚山地質構造為卑南角礫岩,僅高75公尺左右,卻可稱得上是台東市區的地標,
登上鯉魚山頂可鳥瞰市區全景,晴空萬里時甚至可遠眺蘭嶼及綠島。
台東鯉魚山著於公園綠地和廟宇建築,其中包括鯉魚山公園,龍鳳佛堂及忠烈祠,
鯉魚山位於台東市區西南,呈南北走向,因山形似魚故名為鯉魚山,鯉魚山公園位於鯉魚山腳,
為當地居民休閒的場所,園中的庭園格局頗為別出心栽,有涼亭,荷花池,石椅石桌,小橋水,
環境十分清雅,附近還有體育場,每屆清晨,總不乏愛好運動的朋友,在此散步,運動。
鯉魚山是一座落在台東市內的小丘,海拔高約七十五公尺,
距火車站、文化中心、體育場僅有數百公尺之遙,
神社位於鯉魚山半山坡上,目前已經改為忠烈祠。
尚有一座已被修改成中國宮殿式的鳥居,前往神社的石頭階梯保留完整,只是兩旁的石燈籠皆
已不完整或只剩基座。
塗上軌異的色彩後 , 形成難以言喻的不協調 . . . . .
神社的右側則原矗立有一忠魂碑,
是日本軍國主義時期用作悼念為國捐軀的軍人和烈士所立的紀念碑。
民國41年12月27日胡適博士到台東觀光,由當時縣長吳金玉接待,縣府並將鯉魚山日人遺留下的
「忠魂碑」,改為胡傳的紀念碑,上刻著:清台東直隸州州官胡鐵花先生紀念碑
按: 胡傳(1841-1895),原名珊,字鐵花、一字守三,號鈍夫,安徽績溪上莊人,
出生於一個徽州茶商的家庭,受業于揚州著名經師劉熙載門下,研習經史。
後得到吳大澄的賞識,特別向朝廷保薦,獲得「直隸州知州分發省分補用」的資格。
同治末年,奉旨調往台灣,剛到台灣,任「全台營務處總巡」考察防務設施及訓練情形。
接著,辦理台南鹽務,積弊一清,鹽務大有起色。次年奉委「代理台東直隸州知州」一職,
兼「鎮海後軍各營」統領,大力掃除軍中鴉片,加強後山防務。
迄台灣割日,奉命內渡。 其後死於廈門。其人者, 近代學者胡適之父親是也 。
鯉魚山公園早年即是台東頗具知名度的風景點,
目前仍然是市民主要休閒運動場所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