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港老街是老街名單中裏最具歷史縱深的老街. . . . . 歷經三個不同時空的建築物錯落於期間。
除了宮口老街;其他尚有約十條歷史巷弄,以媽祖廟為核心向四周延伸;有一半尚保存狹窄而彎曲
的原貌。閒晃其間;除了寧靜,尚會邂逅少數古厝、老店家、傳統小吃或古廟。
乾隆二十九年纂修之臺灣府志記載:「笨港街,港分南北,中隔一溪,曰南街,曰北街。」
嘉慶八年(1803)再度山洪,南北街均浸水,富戶在北街之北方新建「新街」(今華勝路) 移住,
咸豐七年又水患,新街浸水,新街之泉州人又移住原北街。由於水患,新街、北街輪流移住,促進
新街、北街之發達,而連成一氣,竟成為現在之北港市街。
而南街經洪水沖擊,至今僅為嘉義縣新港鄉之南港村,從此南街一落千丈,地方日就衰落。
反此北港佔有地利,商業日趨發展,油車之多,不論任何地方都不出其右,而漸趨繁榮。
北港舊稱「笨港」,曾與鹿港及台南並稱台灣三大城市,
當時的「朝天宮」前的中路上,聚集眾多商家攤販,店面一間間開張,有限的繁華街道上,
為了爭取謀生之地,形成前後狹長的「蜈蚣厝」,現今依舊屹立於熱鬧的中山路上:
面對中山路的前門用於生意買賣,而位於老街的後門則多為屋舍的起居入口。
北港文化工作室許士能表示,這些老舊街道於清代時,曾是繁華一時的主要市街,
卻在日治時期,政府開闢中山路之後,而漸趨沒落。
現今只剩幾間小店還在營業,多數的店家早已歇業,轉化成為住宅。
1884 年出版的雲林採訪冊即已記載 :
『北港街即笨港。東、西、南、北共分八街,戶七千餘家。』
所謂八街,以朝天宮為中心,依方向次序為中秋街、橫街、宮口街、蜊仔街等四大街;
再加上暗街、褒仔新街、新興街、賜福街等新興街道。
其中宮口街、橫街在日治時期拓寬成今天的中山路和民主路。
大正九年(1920) 依都市計劃拓寬了大同路及蜊仔街 (今仁和路),
也因此, 時至今日仍能在這兩條街道上看到為數不少的街屋建築 . . . .
第一樓位於新民路,坐東朝西是日治時期首棟磚樓,因為寬為六間,又稱為「六嵌仔」。
由於當時北港碼頭生意興隆,酒家甚多,此樓曾是遠近聞名的酒家。
大正時期街屋,建材以磚為主,並開始使用鋼筋混凝土。廊柱以清水磚或洗石子處理。
一樓柱身上的水平帶,雕飾較少,常作為店招用。水平帶以上主要是屋身立面及開口部。
開窗以長條窗為主,窗台、窗楣、雨庇則乾淨俐落或華麗繁複皆有,山牆為此期主要建築特徵。
三角形、圓拱型、書卷型、破山式、鏤空式等山牆,比比皆是。
飾以人物、剪黏、花草、家族姓氏之泥作雕飾,極富變化性與巧思。
位於北港鎮中正路的北港長老教會,在昭和年間重建,屋身仿歌德式造型。
在鎮內新舊建築中,特別突出耀眼,更具歷史與藝術價值。
本體建築有雙斜屋頂,側邊有塔樓,外觀古典厚實。
北港鎮的歷史公共建物僅存仁和街的舊台南法院和商工銀行舊址「番仔樓」,
其他像郡役所、公會堂都已隨社會變遷被拆除改建。
至於位於中山路上的街屋,
立面主要為店招所掩, 殊為可惜 . . . . .
(ps: 請參閱另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