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子舊稱樸仔腳,位於嘉南平原西北端,在古稱牛稠溪(今朴子溪)南畔,係一古市街。
最早的歷史記載於明天啟年間(1624),海寇顏思齊與鄭芝龍從笨港登陸,築十寨為所部耕獵。
康熙五十六年(1718)陳夢林在「諸羅縣志」記載:「樸仔腳街,舊為猴樹港街。」

朴子地名緣由傳說於康熙年間,布袋住民林馬,恭迎福建湄洲聖母回家途中,於牛稠溪南岸
樸仔樹下(今配天宮址)休息,附近居民紛紛前來樸仔樹下膜拜,參詣者日增,逐成一村落,
後因此樹而命名為樸仔腳,

康熙二十六年(1687)立廟奉祀,名為「樸樹宮」(今配天宮),為樸仔街的發祥地。

日治後才改名為「朴子街」。

先民抵朴子,以開墾農地耕作為主,形成牛稠溪(今朴子溪)出海的河口聚落,
帶來朴子的商機
,是諸羅縣通海的外港,非常繁榮。

開元古街,因朴子溪河港功能,成為貨物集散地,從事海上貿易的商業行為,出口砂糖、
米糧、山產等,進口布匹、燈油、食品等,進口的物品,由挑伕搬到諸羅城等地,再將
各地貨物挑回朴子由船運出海。



當時在網仔寮的擺渡口附近,五甲尾一帶,林立的船頭行多達五十餘家…..






開元古街因商業交易的興盛,各種市集也陸繼出現,
如五穀、牛磨店巷、米市、肉菜市、蕃簽市、魚仔市等,形成一個街市。




開元古街涵蓋今安福、開元、順天、中正、文化和博厚等里交界,
以現今開元路兩側為主的中心商街。

 



開元古街配天宮起,依行政區分為五甲,一甲從配天宮起到通往榮昌戲院的復成巷、
二甲由復成巷到古稱玉勝巷的金瑞成銀樓東側巷道、三甲再延到通舊東和戲院的米市巷、
四甲則到南通口、五甲再到博文街口。






開元古街規劃為防禦性的長條街屋,俗稱「蜈蚣陣」,即沿著開元路兩側的商店、住家,
均是長條式建築,面寬僅四、五公尺,縱深多達三十至五十公尺,比肩併排,街道首尾兩端
設有隘門,遇有攻擊時,門一關,盜賊就難進入,並設有銃樓,以抵禦來犯。
 

安福里舊名安溪厝,是街內開發最早的地區,

安溪厝從日治時期起,因有衙門、學校、郵便局、公醫診所等,成為朴子的政治中心,
昔日坐落在今開元路與北通路交叉處東端的樸仔腳支廳,如今早成廢壚。




街內在開元古街形成後,除較早開發的安溪厝、內厝外,餘仍是荒蕪一片,
黎明路與向榮路間稱為「溪仔底」的地方,以前就是朴子溪河床,在朴子溪改道後,
民眾填土建屋,榮昌戲院就是其中之一。

今日的開元街兩側多已改建成新式樓房。

在鄰近的小巷弄中,反能偶爾見到傳統民居隱身其間,
可藉以追憶昔日古街之景況;



中正路與市東路一帶反而保留著數量較多的日治街屋建築;

這裡也是今日朴子最熱鬧的街道市集…..





以光復路為中心,以朴子國小、山通路、市東路、四維路所圍成的範圍,
現在有朴子市公所、朴子市警察分局,但在清末時,還是一片雜草與池塘相間的
未開發區,稱為布埔仔、頂菜園仔…..



朴子分局大正十四年(1925)落成啟用,主體建築對稱處理,主體外加門廊,
穿過門廊即為大廳,左右兩邊為事務室,主要入口置於中央,


日治時期為「東石郡役所」之所在。

是目前縣內僅存日治時期官署。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