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竹里,舊名南勢竹,因聚落在竹欉南邊而得名。又稱「牛吃水仔」、「竹圍仔」。
明天啟年間,先民由泉州隨顏思齊入墾,屬於笨港外九寨之一,位於竹林叢的南邊,
故名「南勢竹」。清代隸屬於白鬚公潭堡轄區,民國 51 年之前,隸屬義竹鄉。
村民以陳姓居多,戶數有 200 左右,人口約 800~900 人,大多務農為主。
此地民宅早期大多是土埆厝,如今村內尚有數間。
土埆厝的主要建材是土埆。土埆通常由自己製造,是以悶窟或田土,攙入稻草截仔、
粗糠,用耕牛踏勻,裝置於四方模型內印成,曬乾以備用。牆壁通常以竹篦編成,
竹篦外再塗抹泥土或石灰而成。
聚落中最具代表的民宅為陳家古厝….
根據地方文史資料說明:
陳家向為此地望族,老賽和士貴兩兄弟,於昭和二年(1927) 同時動工建屋,歷時一年。
建築師傅是台南泉師,興建期間都住在此地,約七天輪流替換回台南休息。
建材用大陸福杉,由漁船運到布袋港,再以牛車載回。
原本兩家都要以 咾古石興建,結果由澎湖買來的 咾古石不敷兩家共用,決定由老賽家
建咾古石屋,士貴家只好到台南買紅磚, 以牛車陸續一車一車運來。
水泥則由日本運來,都是以木桶裝著。砂是以牛車到庄後深溝的溝底裝運。
糊壁用的石灰,是以布袋絨加石灰,由女工在土堀內舂杵後,再塗牆壁。
日治時期將咾古石建屋誤以為是土埆厝,而免徵收房屋稅。
民國 53 年白河大地震後,翻修成今貌….
古厝規模小巧, 門額的題字「顓穎」反而是其特出之處。
經查相關辭典,
只能理解穎字或許是指穎川之郡望吧。
至於顓字,則不得其典故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