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初期台南地區缺乏廣闊的公共聚會場所,明治四十一年(1908)地方官民集資成立民間組織
社團法人台南公館」,擇定吳園建館。明治四十三年(1910) 9月興工,次年二月落成,
為當時台灣第一座具公共集會功能的現代建築物。


1923
年,台南公館更名「台南公會堂」,國民黨政府來台後改稱「中山堂」,
後在此設立「台南社教館」,並於民國八十七年(1998) 指定為台南市市定古蹟。


公會堂現稱為「吳園藝文館」,主要原因為現址曾為清代士紳吳尚新所建之吳園所在。




「吳園」在百年前與板橋「林家花園」、新竹「北郭園」和霧峰「萊園」並列四大名園。
吳園原是明鄭時期何斌的庭園,在道光十年(1830) 由鹽商吳尚新重建,園亭之美勝甲全台。

歷史悠久,園內並仿照漳州城外的飛來峰的地勢,佈置假山、水池、和涼亭。

日治時期南側土地被徵收,建台南公館 (1923更名為台南公會堂)



台南公會堂,設計者為矢田貝陸技師,為當時市民重要集會空間。

台南公會堂與台南市政府一樣是屬於馬薩式樣(MansardStyle),然其主體屋頂卻不採凸邊,
而是採直邊的法國式屋頂(FrenchRoof),上鋪魚鱗狀板瓦,再冠頂飾。


前棟本館包括二層洋樓和西側一層增建物,二層洋樓的平面為凸字對稱形配置,由中央入口
與左右二翼所構成,整體採磚砌承重構造,立面可概分為屋頂、牆身與基座等三部份。





大會堂銜接於前棟洋樓正後方,平面型式模仿西方早期『巴西利卡』式教堂的空間格局,
包含集會空間、二側外廊道與地下室等三部份。

構體採磚砌承重與木桁架大跨距屋頂構造,當初設計著重其機能需求,故立面造型更顯簡單。




中央入口部份可視為由兩根高二層樓之方柱撐起其上之三角形山牆所構成,山牆內原有
繁複的裝飾浮雕紋樣,其上為全棟建築最 高之屋頂,在
正面上有華麗的老虎窗一座,
上並開有牛眼窗一 個。

兩根方柱之內側微微內凹的拱圈,二層部份原有陽台,今已加裝窗戶,一樓則為入口。


山牆部份並無明顯之楣樑及額枋部份,
看似由巨柱直接承接挑簷,入口方壁柱東西向兩外壁則為盲拱圈裝飾。




兩翼部份很明顯的是由水平仿石線條砌之一層樓及使用愛 奧尼克柱之二層樓所構成,
一層樓下為抬高之基座,正面牆面本身開有三個略為內凹之圓拱窗,



拱心石外,其他拱石則與 壁體水平線連成一體,
二層樓則由四根愛奧尼克柱式之方壁柱 上承楣樑與挑簷形成三個開間,
屋簷之上為女兒牆,於轉角處置有寶瓶。


壁體則採磚材, 開口為以平拱處理,轉角處內凹採圓角處理。

兩翼部份之屋頂女兒牆上出現的綠釉花磚,使公會堂因而帶有幾分本土色彩。

棟充滿西方建築語彙的建築值得來探究竟





大片的綠草地,適合讓孩童奔跑,後方的小湖,襯托著亭台樓榭,

整個景致讓人感到心曠神怡,是個適合休憩的景點…..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