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桐坑」是菁桐地區的舊名,包括現在的菁桐、白石、薯榔三村。這三個村原本都是人口稀少的
散村型態的農業聚落。菁桐因地多野生菁桐樹而得名;白石村舊稱白石腳,因附近的山峰,石為白色
,村庄在山下,所以稱「白石腳」;薯榔村則是昔日種植薯榔的人搭寮之地。



 

八十多年前,菁桐坑開始採煤,由於礦藏豐富是興築鐵路運煤,
菁桐坑一躍而成為繁榮的礦業聚落,人口最多時,曾高達萬人。


平菁橋頭的白石腳地區,過橋頭幾十公尺外,106公路上的白石社區活動中心對面山坡處,
有一座山神宮及招魂碑周氏紀念碑也在那附近。



 

山神宮是台陽礦業公司為安撫礦工人心而建的,原位於薯榔村的一坑口,
民國四十四年移至白石腳現址。

山神宮經過改建後,已無古味,廟旁有一「石底礦場殉職者招魂碑」,
豎立於民國四十五年八月,以悼念石底煤礦殉職的礦工。 

招魂碑背面的碑文字跡已模糊難辨,碑石則寂寥地佇立在這小山坡。

招魂碑走往周氏紀念碑,約兩分鐘。



紀念碑為中國式雙龍抱珠的特殊造型碑體,碑石全名為「武功周氏追遠紀念碑」,
背面有長碑文,字跡也已模糊。







碑石前有一對日式石燈籠,為昭和十八年(1943)所立。
這紀念碑是光復後,民國三十五年(1946)礦業鉅子<周再思> 重修白石腳祖墳時所立。
 



 

周再思是汐止名人,因採礦發跡,成為巨富,曾為日治時期台灣礦業組織中的唯一台人
理事,在汐止曾建造「斯園」(又稱「周家花園」),並回白石腳
碑追緬祖先。

立碑之時,為周家鼎盛之年,民國三十八年(1949)周再思逝世,周家就此衰落。 





周再思,祖先來自清溪,渡海來台後,先落腳大加蚋堡,後裔移居平溪,並以務農維生。

傳至周淡生,累積幾代辛勤的耕作,經濟漸趨好轉,在白石腳兼營雜貨,生活有了基礎。




 

1879年周再思生於白石腳。
九歲失怙,經營的雜貨店又遭祝融,周家一貧如洗,
為了營生,母子翻山越嶺,到水返腳從事簡單雜貨買賣營生。




周再思十一歲當中藥店小役,十七歲當起築路工役,
十九歲認識煤礦鉅子<潘炳燭>,並進入其礦場作工友,開啟了周家傳奇的崛起故事。






紀念碑旁的祖墳…..









二十歲時,周再思開始起造周厝,起名為「斯園」,取其「飲水思源」之意。
斯園面積一千八百坪,大厝佔地四百坪,其餘均為花園部分,共歷時十年建造完成。




園內花木扶疏,與霧峰的林家、板橋的林家並列台灣三大園邸

(斯園部份照片引用自: 印海寺的奇想)
 

只可惜斯園已於數年前拆除殆盡,

如今,除此紀念碑外,已無從追思斯人之傳奇…..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