汐止舊名水返腳,此地名源起,乃因基隆河受海水潮汐影響,潮漲至於此,故稱「水返腳」;
治時期取地名原義,雅化改為和式地名「汐止」(Shiotome),並沿用至今。故陳培桂
淡水廳志》載道:「水返腳,謂潮漲至此地。」

汐止大同路就是舊有的縱貫路。
在高速公路未興建時,這條馬路是台北、基隆間重要的交通動脈。
大同路二段大部份已拓寬成大馬路。

此行先造訪消防隊旁的忠順廟」。這裡曾是日本神社「能久宮」的遺址。
入口處還可看到日本神社鮮橘色鳥居
牌樓的遺構。


光緒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廷慘敗,被迫割讓台灣。
翌年,能久親王率領近衛師團二十艘艦隊抵台,五月二十九日自三貂角澳底登陸,
六月十一日順利進入台北城。



(忠順廟下隱約有汐止神社刻痕)

當時的水返腳,就位於日軍前進路線的中繼點,
能久親王曾駐紮於汐止忠順廟的舊址(當年為蘇家房舍)。
 


日本接收台灣並不順利。
近衛師團在台灣停留半年
,從北至南,遭遇無數台灣兵勇的抵抗,相傳能久親王
於嘉義中伏受傷,死於台南(但日本
官方說法,能
久因染病而逝)。

後來,日本政府明訂能久親王曾駐蹕的汐止住所設定為「遺跡所」,號為「能久宮」。
台灣光復後,能久宮改名「忠順廟」。


從忠順廟外觀來看,神社應已遭拆毀,改建為中式廟宇,
但廟宇周遭仍可看到當年的神社遺跡……





日式的石燈座上還有日本天皇紀元及昭和年號的石刻,並未遭到破壞。
寄附者也多為昔日汐止附近礦場經營者。



如今廟內正殿奉祀安溪原鄉神唐朝名將張巡,賜封保儀大夫,俗尊稱安公祖,
據說係自木柵分靈而來。







忠順廟雖然有名,畢竟是光復以後所建,
汐止最古老的廟宇應該屬位於老街中的「濟德宮」。


濟德宮位於中正老街上,正面對著昔日的基隆河(南港)碼頭。

濟德宮又名「媽祖廟」,廟地是汐止望族<陳金蘭>所獻,廟建於清嘉慶年間,
當時位置在今廟埕康樂台,日治時期,日人霸佔廟地興建宿舍,因此強迫濟德宮遷徙。


有一段時間移至秀峰山腳下。
至台灣光復後,於民國35年重建,始安定下來。

三川殿石刻部分多刻有明治辛丑年(1911) 重建字樣…..




濟德宮建物包括三川殿、正殿與西廂,三川剪粘飾以天兵馭麒麟、雙龍左右朝之,
脊垛則簡飾虎象瑞獸與蝦魚生物,瓦簷上並叢生幾撮綠草,在斑剝古樸中,呈現一股生氣。
廊下單龍盤柱擎立,石獅鎮峙左右。石堵
或透雕或淺刻,渾厚而篤實


三川殿,則以壽樑彩繪,貼雕花鳥柱矗立左右,樑上一匾書曰:「護國濟民」,
乃昭和丁丑年(1937)仲夏吉置,往前即天井,兩側過水廊立有三對石柱,年代亦極古。


正殿點金柱,鐫題「濟用舟楫水轉峰迴照神光,德為聖人稱姑道母任子孫」,
係道光道光二七年(1847),由西河眾裔孫敬奉。



另一對是西廂註生娘娘殿中,書有「齊明遍天下畏敬奉承,祥開宋代子惠蒼生;至德配坤元含
弘光大,蹟著湄洲母儀天下」,為咸豐八年(1859),藍田徐姓弟子敬奉。

正殿前懸匾額一方,題「慈航普濟」四字,係昭和十年(1935)秋月,由汐止街長李朝芳敬獻。
殿中分設三龕,中龕主祀天上聖母,兩側石
柱即道光古物,極受注目,左龕敬祀清水祖師,
龕頂懸匾云:「靈蹟昭彰」,右龕恭奉城隍爺,亦有一匾書曰:「神靈人安」。

濟德宮是汐止地區最古老的廟宇,珍貴文物亦多, 卻少為人提及;

他日走訪汐止老街,不妨順道一訪…..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