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植物園位於台北市的西南區,面積達數萬坪,是一座歷史悠久的苗圃花園。
植物園創設於明治二十九年(1896),當時台灣總督府在南門町徵收土地,闢為林業苗圃,
初名「台北苗圃」,由殖產局「林業試驗場」管理。 四十四年(1911) 改為「林業試驗地」。

大正十年(1921),林業試驗場改屬於新成立的「中央研究所」,改名為「中央研究所林業部」。

昭和十四年(1939)
,中央研究所改組,林業部獨立為「林業試驗所」。

位於南門町的「林業試驗地」改稱為「台灣總督府林業試驗所植物園」,簡稱「植物園」,
名稱沿用至今…..
 

日治時期,植物園內除了台灣本地植物之外,也派員前往世界各地收集樹種,運回台灣栽種。
園內栽種植物高達1120種。



二次大戰末期,由於日本戰局失利,園區一度荒廢,樹苗因乏人照料而多有枯死。
戰後,林業試驗所進行復育,才恢復舊有規模。


植物園內,植物依學術分類或觀賞主題而闢成不同的植物區,設有步道迂繞其間,
每種植物之前,豎立名稱解說,以供遊客認識及觀賞。




 

園內步道的鋪設隨地形變化,或鋪石階,或鋪枕木,或高架棧道,園區面積大,
樹木又繁茂,走在其間,周遭綠意環繞,彷彿置身於山林之中。

園內植物眾多,各區各有特色,漫步其間,短短時間內,即能體驗不同的植物景觀。




日治時期,總督府在植物園內陸續興建武德殿、商品陳列館、建功神社等建築。

台灣光復後國民政府接收植物園,也陸續將這些建築設施,拆除或改建為圖書館、
博物館、藝術館、科學教育館、教育資料館等,並與植物園合稱為「南海學園」。




歷史博物館的原址是日治時期的「商品陳列館」,以展覽商品,促進貿易為目的。

光復後,「商品陳列館」改設「歷史文物美術館」。民國47年改名「國立歷史博物館」。


民國59年,國立歷史博物館將老舊的建築拆除,改建成中國宮殿式的6層樓建築,
重簷式的屋頂,鋪以綠色琉璃瓦,
搭配褚紅牆身,尊貴典雅,表現中華文化的建築特色。



「台灣科學教育館」是一棟模仿北京天壇的建築,建造於民國46年。
似天壇的圓頂設計,醒目的外觀,因而
被市政府登錄為市定古蹟。


「台灣藝術教育館」與科學教育館相鄰,也是建造民國46年,也被列為歷史建築。

「台灣教育資料館」則是日治時期「建功神社」的舊址所在。



台灣光復後,建功神社的鳥居、石燈籠遭到拆除,神社則移作中央圖書館暫時館所。




民國49年,改建為中國宮殿式的建築,前後兩棟,整體形成四合院的格局。






吊詭的是: 1950年代,政府在南海學園建造了這幾棟富於中國建築風格的建築,
在歷經半個世紀的歲月之後,如今都已被登錄為古蹟或歷史建築。


位於布政使司文物館旁的「臘葉植物標本館」完成於大正十三年(1924)
為臺灣第一座植物標本館。

原建築以其深具臺灣植物分類研究史之里程碑意義, 2008年被指定為古蹟。



其建築也是目前植物園內唯一保持日治時期風格的。

林業試驗所」設有的植物園及植物研究中心,分佈於全台各地,

只有台北植物園位於市區內,也是其中最容易親近的一座植物園…..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