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竹鄉舊稱以「二竹圍莊」為稱呼,清代福建先民渡海開臺,
開墾建居先民常見栽植刺竹環圍護莊,從《臺灣堡圖》窺探〈龍蛟潭堡〉
今義竹鄉為例,據堡圖所示:
先民自福建渡海登岸向東走,首見「頭竹圍」,次見「二竹圍」,
三見「竹圍後」的位置排列,印證「頭竹圍」與「二竹圍」地名
因位置羅列的緣起。
大正九年(1920),臺灣總督府進行行政改制,
改為「義竹庄」,隸屬台南州東石郡管轄。
民國三十四年(1945) 末改稱「臺南縣義竹鄉」,
民國三十九年(1950) 改稱「嘉義縣義竹鄉」沿用至今。
「光榮社區」舊稱為「東後寮」,
是嘉義縣義竹鄉東光村及東榮村的合稱,
位於嘉義縣八掌溪北岸,為嘉南平原典型的農村聚落。
東後寮發跡於清代中葉時期,迄今已有兩百多年,
一直以來農業就是它安身立命的根基,從清末、日治一直到
光復初期,跟隨著糖業的蓬勃發展,
東後寮也曾經有過一番榮景,
從聚落內現存的糖廍及糖鐵、日據舊宿舍群、清末和日治時期的
傳統三合院建築群、仿西式磚木結構的東後寮教會、
融合道教與日本佛教信仰的德興寺,
和傳統布莊林立等街屋建築或設施,就可略窺其端倪,
不難想見當時的東後寮在農業和生活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這些形式不一、各具時代意義的特色民居建築,儼然像是個民居群,
現已成為東後寮最醒目的歷史文化資產,它們的存在正訴說著東後寮
曾經擁有過的光榮歷史。
然而隨著經濟與社會結構變遷,
這些極具特色的建築卻多數人去樓空,
縱然有在地親人的協助維護,總是有一種時空錯置的失落感,
僅有部分建築迄今仍繼續作為柑仔店、理髮廳、五金雜貨和
農業設施資材販賣等使用。
隨著時代的更迭,現今的光榮社區已經改從事高粱及飼料玉米契作,
以及桑椹和諾麗果的產栽。採有機栽植的桑椹,其盛產期單日採收量
可高達 1 萬 多斤,是嘉義縣重要的桑椹產區,
而諾麗果則是繼桑椹之後,社區居民因應養生潮流
而普遍栽植的另一種經濟作物。
社區內最具特色的趙家古厝於社區台糖鐵道旁,已有百年歷史,
是社區的「寶貝」,也是外來遊客必訪之處…..
在清末民初之際,在義竹鄉內唯有東後寮曾開設漢學私塾。
而在日治時因應戰爭需要,闢建了台19線貫穿,帶動了東後寮
的繁榮,但隨著工商時代的變遷,人口逐漸外移,
現在東後寮人口數只有二千餘人,
人口老化與隔代教養是社區內顯見的問題。
東後寮目前村民姓氏以趙、丁、陳、洪等居多。
先後建有趙家古厝、丁家古厝、和陳家古厝等
傳統閩南三合院大宅。
此篇所披露的古厝若未記錯,
應該即為前文中所提及的丁家古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