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區早年係平埔族西拉雅族(Siraya四大社規模最大之新港社所在地,新港社亦為
臺灣自荷據時期以來最早接受西方文明之處,荷蘭人曾於此設置具學校功能的教堂,並以
羅馬拼音紀錄西拉雅族語言,留下了重要的新港文書

明鄭時期,成為近山地區往來台南府城的必經之地,因商旅行腳歇息之所需,
逐漸形成新興市集,故有「新市仔」之稱。

清領時期在此設置「新港庄」;
日治時期明治三十四年(1901)515日設「新市街驛」(今新市車站),發展迅速,
大正九年(1920) 地方改制時設置「新市庄」,歸台南州新化郡管轄。

戰後改設臺南縣新市鄉。


大社原為平埔族西拉雅系新港社的遷徙地,因社群較大,故稱「大社」。

張姓族人最早進入此區開墾,張家古厝即是由<張善繼> 興建於大正十年(1921)。






古色古香的木材構架建築,具多采的藝術形象;而窗格花紋、彩繪構圖、花飾設計等
作工都非常精緻。

就連神龕、祖德牌坊、楹聯、竹椅等,無一不考究,顯現昔日張家的榮華顯耀的地位。




與古厝並肩為鄰的是張家中廳祠堂,亦有百年歷史,還保存完整樣貌。




張家古厝位於大社里后店部落,與張氏公廳並肩為鄰,是大社村內僅存建築精美的閩南式
三合院的百年歷史古老建築物,也是目前大社地區少存的珍貴文化資產;




柱完全以榫接構成,創造了與木架結構相適應的平面和外觀,木柱中以主人姓名「善繼
作詩頭
的金字楹聯,使原本形式單調的門窗製造出變化多端的窗格花紋式樣,多采的藝術
形象、古色古香的建築特色…..



據悉: 張善繼當時擔任新化郡山上庄大社保正一職, 因而有能力修建此宅。





至於張氏公廳則完成於清雍正年間,
據傳係先祖<張光國> 榮登武榜榜首後,興建中廳祠堂供族親祭祖。







合院建築今只剩大廳還算完整




中港大門左右配置小港門圓木結樑則立於青斗石的基柱上,

爪柱貓樑更是傳統工匠藝術的發揮。







斑駁淡化的彩繪及木構,讓中廳更顯得靜穆….








大社社區原是一以農業為主的村落。

近年來積極地推動文化產業與社區營造, 頗有成效。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