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水區可說是臺灣較古老的城鎮之一,原居住有平埔原住民

西拉雅族,在鄭芝龍、顏思齊來臺前(1621年)就已有漢人移民

進入,是船隻進入八掌溪的集散地。

最早稱大龜肉庄(疑為西拉雅人稱潟湖之轉音),

後改為大圭壁庄;

康熙56年《諸羅縣誌》記載:

「鹹水港街,屬大奎壁莊,商賈輳集」。

乾隆後,文獻開始寫作鹽水港。

係因臨倒風內海,港內有鹹水而得名,

相對上游有一汫水港(指淡水之意)。

又因地形略微彎曲,狀似新月,故雅稱月津、月港,

曾有「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的俗諺,繁華一時。

鹽水武廟主祀關聖帝君,為鹽水的重要廟宇之一。

該廟是鹽水護庇宮「七境四角頭」之一的「二媽角新街」角頭廟,

但由於該廟舉行的關聖帝君遶境與鹽水蜂炮知名度高,

使得其信仰圈不輸給鹽水公廟護庇宮。

鹽水武廟相傳建於永曆年間,永曆廿二年(1668)擴建,

但另有一說認為是康熙五十四年(1715)所建。

鹽水武廟後來在乾隆年間曾經整修過,

之後在嘉慶八年(1803)由鹿港日茂行林文濬捐款重修。

此次重修奠定了武廟大致規模,

此外還增建了後殿佛祖廳(玉蓮寺)。

道光八年(1828),董事李怡成、曾長源、陳學古、蘇春山、

林協泰、謝源美、黃長順、林源興、曾肇期發起募款重修。

而後在光緒元年(1875)又再次重修。

日治時期,武廟在大正六年(1917)由翁應賢倡修。

戰後,民國卅五年(1946)李春波、翁應賢再次倡修。

民國六十年(1971),時任武廟里里長與鹽水武廟管理人

的李春波等人再次集資重修,此外還購置廟地,闢建後花園,

次年(1972)完工。

民國七十二年(1983)拆除後殿玉蓮寺,

將之改建成三層樓高的後殿。

該次工程於民國七十六年(1987)完工,

一樓仍為玉蓮寺,二樓為五恩主殿、三樓則是凌霄寶殿。

民國107年(2018)7月27日到8月5日舉辦2018年關公文化國際藝術節,

7月28、29日舉辦歲次戊戌年武廟建廟350週年北巡會香巡禮(鹿草、

布袋、義竹、鹽水街內),中華道教關聖帝君弘道協會嘉年華會,

8月2日武廟會館慶成謝土大典。


鹽水武廟正殿除關聖帝君之外,還供奉有關平太子、周倉將軍。

後殿一樓「玉蓮寺」主祀觀音佛祖,另供奉註生娘娘與福德正神。

鹽水蜂炮的由來據說與鹽水武廟有密切的關係,

清末由於瘟疫蔓延的關係,鹽水沒落,

當地人是遂祈求關聖帝君出巡遶境。

當時決定從關聖帝君飛昇日的正月十三開始到元宵節期間

繞境,而神轎經過之處,居民便燃放煙火鞭炮。

而鹽水在經過三天的遶境後滿是煙硝硫磺味,

據說後來瘟疫疫情果真減緩,

日後幾乎每年居民,

便都在此時舉行遶境與施放蜂炮…….

廟埕前的一對石獅,

雕工極為精美……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