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有客家墾拓先民一支,沿社子溪而上,至三溪(老坑、楊梅、頭重三溪)交會處河谷之地,
所見盡是結實累累之楊梅樹,乃有乾隆五十六年(1791) 諸協和墾團將當時已開墾完成三個村落,
由下而上分別命名為水尾、楊梅壢、老坑三庄,此楊梅壢名之肇始。
其中楊梅壢日後發展成主要之市集區。
道光十一年(1831)設有公廨,次年(1832)楊梅壢之開莊大廟錫福宮建廟於伯公山。
隨年代逐步開發拓展,至光緒十一年(1885) ,楊梅壢區所涵蓋範圍已東至草南陂、
矮坪仔(即今埔心地區) ,西抵上四湖地區。
在大平里西南部,清光緒年間楊梅<李殿卿>考中武秀才,
其宅第被稱為秀才館,即今楊梅國小之地,由秀才館往清水之路稱為秀才路,
而此路後方之山凹稱為秀才窩…..
行車路經校前路時,瞥見左側馬路邊有棟廢棄的老房子,
門廊石柱的橫條泥塑裝飾,吸引了我的目光,那是一棟日治時期的舊建築。
房舍擁有不小的庭院,園內種植高大的杉樹。
於是路邊停車,過馬路前往查看。房子的地址門牌是「校前路49號」。
根據資料:
這棟舊宅的是日治時代所留下來的,原是楊梅國中校長的宿舍,
已經荒廢多年了,原有的日式庭園日益荒廢,雜草叢生,目前有人定期前來整理打掃,
提供里民有一個遊憩的空間。
四章堂位於楊梅秀才窩大平山下,為祖籍嘉應州梅縣的傅氏家族之私人祠堂,
是桃園縣政府透過民眾投票後,票選出來的桃園縣十大古蹟之一,
取名為「四章堂」是為紀念傅氏祖先榮章、麒章、麟章、發章四兄弟於乾隆四十一年
(1776)由原鄉廣東嘉應(梅縣)渡海來台,在此地拓墾落戶,以示不忘本。
祠堂建造於昭和十三年(1938),未採用傳統的木構磚造建材,而是使用當時漸流行的
鋼筋混凝土新式建材。建築外觀則仿日本的社殿建築樣式。
四章堂建築平面呈長方形,三開間,整體為鋼筋混凝土構造,歇山式屋頂,舖葺
綠色日本瓦,外牆採用洗石子裝修,柱梁結構外露,正門上方嵌有日式風格的過樑,
窗戶均漆上淺藍色。
建築整體比例嚴謹,莊嚴中不失親切感,圍牆大門門柱頗具特色。
這座興建於昭和十三年(1938)的四章堂,遠看有點像神社拜殿,樸實而古典,
列為古蹟後,聲名大噪而成為許多建築系學生校外參訪據點。
沿著中山南路(省道一號)往湖口方向途中,另有一日治風格的建物;
有著四披水的黑瓦屋頂,明顯是日治時期的建築樣式,
只是相關資料闕如,無法得知其梗概?
似乎位於某單位管制區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