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style=”>石硬港原是指河川名,該河川發源於紅淡山的西南麓,並由南向北流貫紅淡山和獅球嶺之間,
因夾峙河川兩岸的岩石很堅硬,故名石硬港。其沿河流域地區稱之為石硬港庄。外石硬港因為
接近港口,開發較早,清代以來漸和「大基隆」連成街肆的一部分。


中石硬港的喧鬧,則由日治時代「三坑煤礦」帶來的。
進出三坑礦區和港區的輕便車、卡車,使得這一帶,晴天時煤灰滿天飛,雨天時煤泥滿地舖。
但如今,三坑礦區只留遺跡,輕便鐵路已改為龍安街,原有炭埕則已是林立的樓房。

日治時代起,基隆通往臺北、宜蘭的鐵、公路線均沿石硬港河谷建造,
本地的發展因而奠定了基礎…..

昔日有獅球嶺、八堵、三坑礦區盛產煤礦
光復後三坑煤礦開放民營,因輸出量大,曾經是基隆重要煤礦之一,直至礦苗竭盡才停採,


礦區現今只留遺跡,輕便路拆除成為今天的龍安街,炭埕則興建高樓住宅,
因住民增加,因而設立了「三坑車站」。

三坑車站利用涵洞通道作為車站出入口,現有的車站為近年新設

涵洞道路僅容兩車交錯,走上涵洞階梯一邊可達廟口,一邊即車站大門。




車站旁的巷弄口有座「地藏庵」。




廟庭右邊十餘公尺處可見2座石碑:

一是立於日明治二十八年(1895)的「軍人軍屬火葬場之碑記」,





上有碑文:「明治二十八年,臺灣之役起也,從軍之士或罹于戰鋒,或觸于瘴癘在
基隆而死者,實二千一百五十有六人也,當時悾之際,不遑一一葬焉,乃於此所行火葬,
舉其遺骨至諸家鄉,今又更收燼灰而痊焉,以建碑云,明治二十八年十一月」。

 

另一座為立於明治三十一年(1898)的「近衛師團戰死者之墓」,

碑文記載:
「為明治二十八年六月在基隆戰開之際戰歿者建之,明治三十一年八月,有志者。」




日本初占領臺灣時,因基隆多雨潮溼,日軍水土不服,易得瘟疫,死亡的日軍送到
三坑火葬場火化後骨灰送回日本,並立碑為誌。



說明該地昔日曾作為火葬場之用…..

沿原巷繼續往上行,半山腰有座法王寺

寺內庭院有西國33所觀音石佛第1番石座、招魂碑以及招魂碑移建記等三座石碑。




招魂碑原立於陸軍埔,因修建高砂公園,將碑移來此處。




 

碑立於法王寺下方駁坎,須由民房旁攀爬而至…..

法王寺是日本天臺宗僧人中澤慈愍在明治四十五年(1912)志願來臺所建,
為超渡這逼些無緣返鄉的孤魂,四時誦經,以撫慰海外的亡靈。

移建紀念碑…..


繼續拾階而上,山頂上有座嚴放寺,寺旁的竹圍內另可找到一「日軍少尉碑」。

 

短短一條巷弄內即有五座日治時期留下來的征臺遺跡,

其實很具有文史價值的…..

畢竟這不是觀光路線;
也只有文史同好者才會不吝走這一遭。 

也希望這些碑記能妥善被保存。













0

2 留言

  1. 花蓮阿榮 2013 年 8 月 1 日 於 下午 3:41

    好棒呀!!改天盼有機會,再找時間過去踏查及參觀^_^

  2. 花蓮阿榮 2013 年 8 月 1 日 於 下午 3:41

    好棒呀!!改天盼有機會,再找時間過去踏查及參觀^_^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