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尺門原是形容和平島與本島陸地之間狹隘的水道,因水窄如帶、澄清見底,也雅稱之為海門
八尺門早年僅為一漁村,日治時期因獎勵日商以此為根據地,發展遠洋漁業,造船廠、相關行業
雲集,盛極一時。人口亦增加,原係社寮庄內之小字,昭和六年(1931),改訂為濱町



 
八尺門西側原有三個灣澳— 珠螺澳、田寮澳、拔死猴澳; 日治時期被填築為基隆漁港、
漁業設施以及日本人居住地等。



昭和15(1940),濱町有日本人1,320人,佔全町2,339人約56%
戰後分設正濱、中濱、中正三里,現又增劃海濱一里。



昭和九年(1934) 竣工的正濱漁港其前身是金瓜石的金礦輸出港,
當年的金礦運輸是從金瓜石沿濱海公路到八尺門漁港(正濱漁港另段)後出海,
如今八尺門的濱海國宅附近還有當時的隧道。





光復後,一批來自上海擁有良好技術與船隻的漁業人士組成「中國漁業公司」發展
拖網漁業, 正濱才成為台灣北部遠洋漁業的基地。

如今新碼頭與窪仔底交界的廢棄樓房即是該公司舊址….



屬於第一類漁港的正濱漁港設備相當完善:修造船廠、加油站、冷凍廠、水產試驗所、
寺廟、診所、餐廳、攤販、名產等因應漁業而生的產業一應俱全。




近年油價飆升且政府補助減少、漁業勞力高齡化、大陸漁工政策未決且法令與現狀不符、
中日菲漁區重疊且漁權受限、中國漁民越界濫捕等衝擊等,導致漁業日衰,

漁港面臨了轉型的迫切性。



正濱漁港在日治時期曾經是臺灣最大、設備最齊全的近海、遠洋漁業基地;

從日治時期以來,凡與漁業有關的先進設施,最早均分布在這一帶。




從繁榮的歲月一路走來,正濱漁港逐漸沒落,但港邊仍保留舊日的樸實風貌,






環繞碼頭的修船吊桿和工作船、數十年歷史的古渡船頭、漁船修造廠、魚市場、
製冰廠、漁船機械五金工廠等相關設施,讓正濱漁港散發著濃濃的懷舊風情…..




正好可以轉換成另一種觀光的資源。

從和平橋往正濱漁港回望, 色彩明亮的街屋倒映在水面上,形成另一種美景…..




昭和九年(1934)3月,在濱町五十三番(今中正路391號),位於八尺門標燈之對岸,
所興建之水產館完工。




水產館內漁業相關設施完備,包括台灣水產會社魚市事務所、請願巡查詰所、郵局、
州水產試驗場、水產會基隆支會、會議室、食堂、理髮室、浴場、簡易住宿、標本室、
陳列室等,加上魚市場、珊瑚市場、漁業無線局、貯冰及冰藏庫、燃料倉庫、空箱置場
、賣場及給水所等,天台上尚有氣象觀測所及信號台。






這便是所謂的舊漁會大樓…..

大樓平面配置為口字型的2層樓建築物,壁上皆鑲白磁磚,地上鋪有水泥,
中間原有水池四座,以供洗濯魚貨。







外觀呈現出類現代主義的風貌,內部陳設與裝修則以水產意象為主軸,
是可以代表基隆市日治時期建築風格的歷史建物。

 




民國33年由日本陸軍徵用。光復後,水產館分別由我國海軍、水產試驗所等使用。

民國43年基隆漁會經協議取得館產後,正式遷至該大樓辦公。


(加油站旁的倉庫)

民國76年興建新漁會大樓,而舊大樓則租給民間漁業團體、漁業公司、漁商使用。

舊漁會大樓見證了時代的變遷,歷經歲月的洗禮,
地方人士希望有關單位重視維護,期望能重現其歷史的風華,
未來如何走,似乎還沒有明朗?


至於位於中正路的川浦宅歷史建築,昔日曾作為市長官邸,
目前整修中….

似乎有了遠景。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