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代,基隆已從日治初期人口稀疏的小城鎮,迅速發展為一個燈紅酒綠,輪船巨舶的大港都;
當時人口8萬多人,僅次於台北、
高雄、台南,成為台灣第4大城市。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
基隆首當其衝,成為美軍轟炸的首要目標,港區幾成廢墟,舊觀亦不復存在。

1895年5月底,日本根據馬關條約接收台灣。
日軍從澳底登陸,63日進入市區,基隆淪陷,也為日本50年的殖民統治拉開了序幕。



日人佔領台灣之始,基於戰略和經濟上的考慮,積極籌劃基隆築港工程。
1899年正式動工,其後計劃不斷擴張,直到1944年間,共分5期進行了建港計劃。





將流經港區的河流開浚成運河,直通海港;其次則是浚深海域,增設碼頭及起重裝卸設施。 
1908年,縱貫錢路全線貫通,加上築港工程展開.使得基隆迅速崛起,





1916
年後,貿易額已超過淡水.成為台灣第三大的港口。
除此之外,作為國內外旅客進出台灣的最重要門戶,在在帶動基隆工商業的繁榮發展。




陸續完成自來水、電燈、郵電、鐵路等基礎建設,並籌辦「市區改正」事宜,
除了將既有狹小的零亂街道,作有系統的拓寬、整建外,為了容納激增的外來人口。


 

19241931年,由於街市的發展、港灣的擴建,基隆升格為「市」。
今日我們所看到的基隆市貌,大致是在這時候奠定基礎的。

日治時期,在政策政令的驅使下,台灣與歐洲通商,仿洋樓式的建築日漸成型。






日治中期,弧拱樣式、雕飾興盛,使得當時建築物華麗、精美,瀰漫非結構性裝飾藝術,
分散於各街道之牌樓厝、女兒牆等,強調西方各時期建築型式,各自展現;

日治後期之後,騎樓立面,逐漸趨於樸素平實。









基隆市區於美軍轟炸後,大多日治歷史建築物被炸毀;

其中如基隆駅, 基隆郵便局,台灣土地銀行基隆分行,以及武德殿等美麗的建築物;
早已隨著戰火消失於久遠的過往歲月之中。





如今再看這些舊照片,
只是懷舊;

感受一下昔日的港都風華…..

(引用照片均由網路取得)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