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安宮創建於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又稱作大道公廟,
為過去彰化縣城東門內,而主祀一般俗稱大道公的保生大帝。
相傳保生大帝為宋代福建泉州府同安縣白礁鄉人,姓吳名夲,字華基,號雲沖。
其醫術精湛,去世後普遍為藥商、醫師及術士所崇奉,也被同安人視為當地守護神。
彰化慶安宮為早期同安人定居彰化地區後所興建,
依據《彰化縣志》、《寺廟臺帳》等資料所載,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三月,
由同安縣籍舉人楊安然集資興建,並利用廟宇兩廂做為同安縣籍人士的會館,
因此慶安宮又稱「銀同邑廟」(銀同乃同安之別稱)。
隨著年代變遷,既有宮廟左廂倒塌,
日治時期大正元年(1902),彰化當地望族楊煥彩,個人捐助八百餘日圓修建,
且登記為管理人,聘請楊漢能氏管理廟的一切事務。
二次大戰期間,遭受美軍飛機轟炸,部分屋頂及牆垣倒塌,且門口石獅亦受到破壞。
光復後,慶安宮曾一度充作火藥庫,並且被佔居,致使受到嚴重破壞。
民國74年內政部編列為三級古蹟後,並於民國七十九年(1990)由楊仁江先生主持
調查研究與修復計畫,開始進行修護工作,使之逐漸恢復原貌。
由於慶安宮位居彰化市永樂街形象商圈內,宮廟前的廣埕也巧妙融入線形步行空間之中,
成為永樂街的公共空間駐足點。
而那專屬於彰化廟宇的色彩,
更加添其優雅的風貌…..
轉往另一處位於巷弄之間的歷史建築—梨春園曲館。
二次大戰前,以及戰後的一、二十年之間,在流風趨使之下,各村庄紛紛成立自己的曲館。
以便在廟會中大展身手;
彰化東門集樂軒、南門梨春園、與西門月華閣、北門澤如齋並稱「城內四大館」。
只是時空轉變,多已消沉,
梨春館算是碩果僅存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