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懷公古厝原址位在今日捷運北投機場內,民國79年因興建捷運而移建到今中央北路四段30巷內

的山腰。佔地3000多坪,內部擺設古色古香,亦具傳統建築之美,並取名為陳懷公紀念堂; 站在

厝前廣場可以俯瞰大半個臺北和整個關渡平原的風景。




 

北投地區最早開墾的漢人為漳州人王錫祺,

康熙三十五年(1686)年,他在唭哩岸社附近開墾,成為最早墾殖此地漢人,

《淡水廳志》所謂「淡水開墾自奇里岸始」;康熙四十八年(1709),陳賴章墾戶請墾「東至雷匣

秀朗、西至八里分干豆外、南至興直山腳內、北至大浪洞溝」,漢人漸漸由點成面開發台北;




康熙五十二年(1713),大雞籠社通事賴科與鄭珍等人成立「陳和義」號,拓墾北投庄;

後來泉州人也移住此區,漳州人受到壓迫只好搬走;

目前世居在北投地區的住民,以福建省泉州府居多。


北投忠義一帶的陳氏宗親, 其開台始祖為清雍正六年(1728)來台的陳懷公,本名陳時英,

距今已有兩百七十年……




陳懷公本名「陳時英」於雍正六年(1728) 二十九歲時攜眷(長子倫涼)來台,將元配高慎良

及次子倫朝(尚幼)置於福建廈門高浦社(今廈門市杏林區),來台後與平埔族之林薏娘再婚,

並購置現有之田林地,並再育三子倫老,四子倫,五子倫佳,





雍正十二年(1734)獨自返鄉探親,再生六子倫圓,七子夭折倒房,之後攜全眷來台,

繼續耕作田產,續生養七子倫齊,八子倫祖,留傳至今謂八大房,

勤於耕作,將所得結餘再添購田產,範圍遍及今北投站至新北投站,北投國小,王家廟,

海風厝一帶,且將新置家產均分各房耕耘

勢力與土地日增,漸漸成為北投地區的豪門貴族……



 

陳時英(來臺後化名陳懷) 相傳是年羹堯的手下大將; 

廣置田產後, 每年向今日的關渡宮(前身為靈山廟),繳納稻穀三十八公斗,

今關渡宮其大門一對石獅,亦由其捐贈。

 





陳懷公原祖厝則在現今捷運北投機廠的土地上,因台北市政府興建捷運系統而被徵收,

目前遷建於北投中央北路四段的忠義山上,並取名為陳懷公紀念堂。

 




紀念堂前魚池後果子,格局方正、建築雄偉、庭院寬廣,立於忠義山腰九龍環耀,遙望淡水河

、基隆河、八仙港、三江水會合;三川殿連接左右護龍,龍園、虎園立兩旁,門窗、大小斗拱

、角配、插角、丸木、網斗及木柱出自花梨木,青斗石台基和石鼓,燕尾脊、花木山座,

交趾陶人物守護,





 

拜堂走廊高懸門楣「文魁」,表示裔孫之中有人高中舉人。

 

「文魁」匾額係第十三世陳澄清(原名陳澄波) 於同治年間(1862)恩科中舉而得,

按: 台灣通志記載  同治元年(壬戌)恩科員補行辛酉正科)王彬榜: 陳澄清(原籍同安)

陳氏宗祠因主祀清顯考諱時英陳府君神主.故又稱之為「時英堂」




 

從舊資料中一窺原祖厝樣貌, 古色古香;

重新遷建的新宗祠保留一些傳統的語彙….

 

高大的旗桿座仍迄立在庭院之前。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