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清水巖又稱淡水祖師廟,位於淡水區清水街。主要奉祀閩南安溪高僧清水祖師,是大臺北

地區三大清水祖師廟之一,另兩座分別為艋舺祖師廟、以及三峽祖師廟。

清水祖師是福建安溪地區百姓的守護神,他的生平事跡,說法不一。

一說清水祖師生於北宋仁宗時期,本名陳昭應,福建永春縣人。幼年出家,法名普足。

據說生前為鄉里造橋,且求雨靈驗,受到鄉民擁戴,定居在蓬萊山的清水巖。

圓寂後,鄉民建塔刻像奉祀,並受封為廣惠慈濟善和大師。


 

清水祖師又稱「麻章上人」,閩南人稱之「烏面祖師」,台灣民間則多稱為「祖師公」,

而清水祖師的別稱,分別還有蓬萊大祖、顯應祖師、輝應祖師、普庵祖師或落鼻祖師等。

 

相傳清咸豐年間,一僧自泉州府安溪清水巖,奉清水祖師神像來臺,在滬尾一帶化緣,

後來此僧離去,淡水士紳翁種玉、翁瑞玉兄弟乃留神像奉祀。

 



因參拜者眾,翁姓遂請神於東興街(今淡水區中正路)濟生號奉祀。

 

清光緒十年(188410月,清法戰爭西仔反時,法國軍隊進攻淡水。

淡水人迎出清水祖師助戰,竟然大勝法軍。


 

西仔反中清水祖師的顯靈,卻引發了淡水與艋舺兩派的爭執…..

 

 

因淡水無祖師廟,卻又獲清光緒皇帝敕贈「功資拯濟」御筆匾額,於是只好把神像及御匾

輾轉安置於艋舺,遂造成了日後淡水與艋舺兩派信徒的大糾紛。

 

 清水祖師神威顯赫,然於淡水一地卻遲未建廟。

淡水士紳李文珪、許丙等,遂在昭和七年(1932)募建「清水巖」以奉祖師。

 



 

日治時期昭和十三年(1937),淡水清水巖落成,廟貌莊嚴,日益宏大。

今廟大抵是該次興建之架構…..

 

 

建廟當時請來了當時名家廖石成、郭塔分建前後殿。

而龍柱更具有古風,一柱一龍,龍首自底部躍起,龍身向下,更顯威猛。

 


石雕的部分,由張火廣造,火廣卒於任內,其子張木成續雕,所雕人物技巧高妙。

木雕則由黃龜理、剪黏由陳天乞展現其不凡之技藝。

 




 

而祖師廟的對聯、書法皆出於一時名士、名書法家如黃贊鈞,洪雍平及林俊臣等人之手。

這使清水巖不但成為淡水的信仰中心,更成為匯集淡水宗教藝術的殿堂。

 

 

舊曆正月初六,是清水祖師生日;五月初六,是清水祖師得道日。

不同於三峽祖師廟,淡水於每年舊曆五月初六舉行祭典,

 

淡水街道可說是萬人空巷,俗稱–「淡水大拜拜」。

 



 

重建街入口旁階梯以及街屋的一景…..

 

由此可以通往清水巖; 順道造訪一下舊街的巷弄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