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農禪寺周圍遍佈菜園、竹林,常住眾親手植種菜蔬、採收竹筍,除供寺內日常食用,也分送
給鄰近居民。民國六十六年(1911),農禪寺才啟用一年多,開山祖師東初老人即捨報往生,沒有
太多時間在寺中弘法,不過他以文化教育發揚佛教的理念,以及自力更生的農禪家風,都被繼任的
聖嚴師父繼承下來,並一一加以落實。
1989年「關渡平原保護區」的公佈,農禪寺面臨了拆遷問題。
為祈求問題可以順利解決,這一年三月,師父在寺內念佛共修會上,帶領近千位信眾虔誦〈大悲咒〉,
不久後,即在金山找到法鼓山那一片土地,農禪寺的問題也同時獲得了妥善的解決。
農蟬寺係於1975年由開山祖師東初法師創建,
根據百丈禪師創立的叢林制度,禪修為主、務農為生的原則而取名「農禪」,
為法鼓山發源地,也是漢傳佛教來臺弘法之重要道場。
改建之後的農禪寺以脫俗了凡的姿態出現…..
水月道場興建於於農禪寺大殿原址之上,是著名建築師姚仁喜先生依據聖嚴法師
「水中月 空中花」的意念設計而成 ;
大殿前的廣袤水域讓人心靈沉靜,整體建築就像一件精美的藝術品。
依據聖嚴法師的改建的指示,希望建築有長在水裡,浮在水上的景觀道場,
沒有華麗的裝飾,艷麗的外表,想要呈現一種清雅、樸實的風範。
建築外觀設計上以莊重大氣為主,因此以清水模混凝土為主,
採用天然建材石頭、柚木等,以流暢的線條設計,表達出建築的古拙,即使經過了10幾年
這樣的建築依然能保有它優雅、樸實,歷久彌新…..
大殿的建築有22根巨大的柱廊支撐,外牆則以柚木由上而下垂吊;大殿內部則採用木地板
和木質牆面構築而成,呈現出一個安靜、單純、簡約的空間,
建築內部含括禪堂、齋堂、大寮、辦公室、知客處、教室、寮房等空間,兼具機能與美觀。
朝南座向的農禪寺大殿,在節能綠建築的考量之下,以心經經文鏤空於西側整面牆上,
當光線投射進來時,即將經文映現到大殿的空間裡,以自然光影的變化,展現中國文化及
漢傳佛教文字的特殊性。
同時也呼應了「空中花,水中月」意象。
寧靜的水池,寬闊的天空,宗教的撫慰,
此次的建築設計成功的將寧靜的力量傳達出來,感受到聖嚴法師
「經由對空間經驗、對環境氛圍,讓我們憶起佛法僧、憶起佛陀給我們的教導」,
利用這樣來轉化人心的期許。
農禪寺水月道場
地址:臺北市北投區大業路65巷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