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南七股㇐帶於清朝時期為台江內海的㇐部分,
隨著台江內海陸化,而與七股東部陸地相連形成㇐氣,
有人西進此處合股在此開墾築寮,逐漸形成聚落。

「七股」以前亦稱「菅仔埔」,「菅仔埔」之名僅見於連雅堂
《臺臺江為安平鎮之內海,則今之魚塭。道光二年,夏秋淫雨,
兼旬不霽,曾文、灣裏各溪之水,淜漲而出,塗泥歸虛,積為平陸,
而滄海變為桑田矣。安平鎮之左鯤身,右為菅仔埔,
其西則鹿耳門,風濤噴薄,夙稱天險。

《通史》除了記「菅仔埔」所在位置外,
也說明「菅仔埔」以前仍屬台江內海,
道光之後,「積為平陸,滄海變為桑田」,
當地居民早就闢為漁塭。

所謂「菅仔埔」之地名正是指此地以前為台江內海,
後因淤沙沉積浮現㇐大片草埔地,而且是㇐片⾧滿「菅仔」的草埔地。

這片淤沙沉積浮現的草埔地,後來有曾、黃、張、林、謝、王、洪等
七姓居民分別從今將軍區、學甲區、七股區前往墾殖漁塭,
名為「七股塭」,後隨沿稱為七股 。

分為北七股、中七股和南七股三個區域,

其中中七股有大埕、玉成、龍山、中寮、鹽埕、

大寮、溪南、七股八個村;

七股里北以玉成里為界,東以大埕里、看坪里為界,

西以龍山里為界,南以溪南里為界。

七股里面積1.5平方公里,行政區域呈不規則狀,

人口集中在沿台17線省道與176線交叉T字路口之道路兩側,

交通位置相當重要。

里內以「七股寮」聚落為主,全里屬「九龍宮」祭祀圈,

庄內分為東角、中角及西角等3角頭。

「七股」區名源於本里,但區公所並不在本里。

相傳當時日人原規劃以七股寮為七股庄的行政中心,

但卻因「鹽埕地仔」庄民黃乾主動獻地,

致行政中心設置於今大埕里。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