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梓桑古厝位基隆市仁愛區,正式名稱為「慶餘堂」,
是日治時期曾擔任基隆街長與臺北州協議會員等職的許梓桑之故居。
2004年3月1日以「許梓桑古厝」之名公告為基隆市歷史建築,
目前因年久失修與風化侵蝕等因素,僅餘牆面。
梓桑是日治時期基隆當地知名士紳、實業家,
除擔任公職參與地方事務外,也在基隆詩壇占有一席之地。
他與顏雲年往來甚密,亦曾參加顏雲年在大正三年(1914)於「環鏡樓」
召開的第一次全臺詩人聯吟大會。
此外基隆的大同吟社,也推選他擔任社長。
許梓桑原本是住在基隆市區,但在明治末期因為住家變成築港地,
明治四十二年(1909)搬到「新店街八番地」,直到昭和六年(1931)
才在「少將山」上興建這棟慶餘堂,後方築有「逎園」。
二次大戰期間,許梓桑家族為避美軍空襲,搬離此居。
許梓桑本人於戰後不久即過世。戰後,則陸續有族人與難民在此暫居。
然而,1960年代左右,許家後代的產權問題逐漸惡化,
以致許宅被遺棄為「三不管地帶」,荒廢數十年。
其間,鄰近的社區工作者李正仁(旭石田社區工場)曾與
陳慶鐘建築師事務所合作,進行探勘,作出《許梓桑古厝報告書》一冊。
但由於該宅產權過於複雜,公部門仍無介入處理。
古宅逐漸雜草叢生、堆積垃圾。
直至2014年八月起,由在地年輕人如基隆青年陣線於此蹲點,
發起週邊區域清潔活動,並利用該地點,於此舉辦多場社區、
文化活動,推廣許宅為基隆隱藏文化景點,吸引媒體報導。
「許梓桑古厝」因此漸恢復其原貌,
也開始受到遊客注意,
鄰近婚紗業者也多次在此取景,
成為婚攝景點之一。
許氏(1874-1945)在日治時期(1895-1945)曾是名商人,
以及基隆、台北重要的在地政治人物,甚至是詩社資助者。
曾在1910到1920年間,在基隆擔任台北廳基隆區區長一職。
其過往的住所,位在有名的廟口夜市後方較高地勢處…….
該地昔日稱為少將頂,
基隆市區內愛四路19巷一帶,巷尾當地人習慣稱之為「少將腳」,
主要因為日治時期此處建有基隆要塞司令官邸,由於司令多為日本
少將以上軍職,故今所以有「少將腳」、「少將頂」的名稱。
由另一側上山的苔綠階梯旁有一石頭公祠,
途中有一歷史悠久的土地公廟,
在在說明昔日此處與山腳下通行之頻;
「許梓桑古厝」的建築樣態
這座被人們棄置的歷史建築,其大多數的建材是來自於當地製造的紅磚,
代表了台灣從晚清到日本殖民時期的典型的傳統建築樣貌。雖然這棟房子
較高的樓層是以台灣傳統風格設計建造,但是基本上整棟的基礎計畫
仍可以發現是用西式理念打底,
在其中尚能找到新巴洛克風的裝飾式樣…….
因為時代的交匯,讓這座建築因而成為東、西方文化在
建築風格殊異的交錯下形成有趣的文化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