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田聚落於大正九年(1920) 以前稱為「頓物庄」。在漢人未入墾前,相當 於今日的萬丹鄉、竹田鄉、

內埔鄉的範圍都是平埔族「下淡水社」的領域,該 社的舊社位於萬丹鄉香社村的「番社」,清乾隆中葉

以後隨著地權的流失漸往東邊的潮洲斷層下移住,甚至有些移至南邊的恆春等地。


頓物庄是由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由鳳 山八社中下淡水社自立戶名,向官府報墾未墾的社地,招漢佃

自備工本開墾, 收取大租,陞科後自納正供錢糧的狀況下所開墾而成;故「頓物」的地名距今 約三百年

前就已經形成;由於開發早,且位於東港溪與隘寮溪的交會處附近, 是鄰近聚落貨物的重要轉運集散地。

大正九年後始改名為「竹 田」。


該區的客家人主要來自廣東嘉應州的梅縣、蕉嶺、興寧與長樂一帶,福佬人則 主要為福建泉州人。

早期六堆先民沿著隘寮溪由糶糴庄開始墾荒,移入發展由 頭崙、二崙、中崙、美崙、頓物……依序發展,

而二崙村的二就是由發展順序而來的。

從二崙地名即可看出先民初期墾拓的地理特色。


二崙村的建立時間晚於頭崙村,因地勢較高較少水患,昔日先民在糶糴庄沒落,遷至新街庄後因遭逢水患,

最後才來此處定居,一時之間商店林立、交易頻繁,因而成為中堆政經中心,

二崙村內的景點包括在村頭的鍾家古厝, 以及進入二崙村老街內的鴻源商店、李屋 祖祠等。

日治初期明治30年代(1897 ),李火德後裔第26世「捷聯、水聯」 時,由萬巒分戶遷來二崙居住,

商號「鴻源」,並迎來福德正神來 成為開庄伯公。

因開庄伯公之尊,每年 二崙村祈福行事時,必先往壇前敬拜,敲鑼打鼓一陣。


地方上總是有一些傑出的人才,受到賞識而被重視,

二崙庄中即有一位李氏子孫,在獲取功名候,有感於祖德,便興建了一座屬於李氏的祖堂,

這個人即是曾任六堆大總理的李向榮……

李向榮(鎔經)曾中舉人,文魁匾額即高掛在祠堂內,只是匾已嚴重斑駁無法辨明其內容

查證台灣通志並無記載, 或許是以本籍(嘉應州鎮平) 赴考的吧?

不過在鳳山採訪冊中倒是有載錄:

光緒十五年己丑科(陳懋鼎榜):李向榮(府學廩生,原籍鎮平)。

光緒年間甲午戰爭爆發,當時有六龜荖濃村的匪徒劉河,乘著六堆義民赴劉永福召集離鄉之際,

糾集附近匪徒,攻擊六龜庄附近民家,並一度想危害鳳山縣城,這時邱鳳揚以擔任六堆大總理,

乃帶領義軍掃蕩這群匪徒,這段事蹟也曾被清朝德宗皇帝嘉獎而賜軍功六品。

但邱鳳揚最引人注目的是擔任第十代的六堆大總理,領導六堆義軍在長興與日軍的會戰。

六堆決定抗日時,當時由內埔的貢生邱贊臣等人,約集了六堆的士紳多人在內埔媽祖廟商議,

並決定抗日,但在場與會的人很禮讓而不願擔任大總理,於是乃在神明面前抽籤,共抽出美濃

一位人士與內埔鍾勳男、李向榮三位,最後再以擲茭方式決定由李向榮為大總理。

 

 


堂號隴西堂,李屋祖祠前廳左右對聯寫著「文章華國,道德傳家」可見為書香世家。

李氏後裔李鎔經科舉中第,「文魁」橫匾,也顯現出李氏家族的文學地位。

而廳下祖堂內部對聯寫著「祖德源流千載盛,宗功世澤萬年興」。

只是宗祠已改建, 完全不見其古意…..



巷內中探詢, 祖祠另一民居門前懸掛另一文魁匾, 仔細看並不是李鎔經, 而是李紹濂;

咸豐辛酉科 並補戊午科鄉試中式 第四十三名舉人? 



經查網路資料,該人曾任歐寧縣知縣 , 清光緒朝實錄記載有下列資訊:

以全漕告竣出力。予委員大挑知縣李紹濂等升敘加銜有差。



該人可能是其原籍(嘉應州?) 舉人,

故而在台灣通志中亦未著錄 ?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