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南七股㇐帶於清朝時期為台江內海的㇐部分,
隨著台江內海陸化,而與七股東部陸地相連形成㇐氣,
有人西進此處合股在此開墾築寮,逐漸形成聚落。
日治時期,轄有七股、七十二分、樹子腳、竹子港、大寮、
十分寮、三股子、青草崙、篤駕(案:即篤加)、城子內、後港、
頂山子、土城子、下山子寮等 14個「大字」 。
所謂的「大字」是相對於「小字」而言,
「大字」與「小字」為日治時期庄、街以下之自然村落,
因此「大字」與「小字」的概念類似「大地名」(大庄頭)
與「小地名」(小庄頭)。
戰後,有些「大字」、「小字」被直接改稱為「村」或「里」;
而人口較少者,則將數個「大字」或「小字」
合併成為㇐「村」或「里」。
「七股」以前亦稱「菅仔埔」,「菅仔埔」之名僅見於連雅堂
《臺臺江為安平鎮之內海,則今之魚塭。道光二年,夏秋淫雨,
兼旬不霽,曾文、灣裏各溪之水,淜漲而出,塗泥歸虛,積為平陸,
而滄海變為桑田矣。安平鎮之左鯤身,右為菅仔埔,
其西則鹿耳門,風濤噴薄,夙稱天險。
《通史》除了記「菅仔埔」所在位置(涵蓋今安南區與七股區)外,
也說明「菅仔埔」以前仍屬台江內海,道光之後,「積為平陸,滄海變為桑田」,
當地居民早就闢為漁塭。所謂「菅仔埔」之地名正是指此地以前為台江內海,
後因淤沙沉積浮現㇐大片草埔地,而且是㇐片⾧滿「菅仔」的草埔地。
這片淤沙沉積浮現的草埔地,後來有曾、黃、張、林、謝、王、洪等
七姓居民分別從今將軍區、學甲區、七股區前往墾殖漁塭,名為「七股塭」,
後隨沿稱為七股 。
城內村東與佳里鎮下營聚落相鄰,北邊為大潭村、後港村,
西、南方分別為頂山村、篤加村,面積3.6平方公里。
明鄭時期蘇姓來臺祖蘇振文即在此地拓墾,村內包括大庄、油車、
埔尾、舊厝角及水師寮等聚落。
城仔內的地名由來不詳,有3種推論說法。
第1種說法,城仔內蘇姓來臺祖蘇振文,用原籍泉州府龜湖鄉石埕房
「南門城」為地名,表示對家鄉的思念;
第2種說法,是蘇姓先祖入墾之初,四周皆為林投樹林,有如在城內搭寮開墾;
第3種說法,明鄭時期有軍隊在此駐紥,興築土城工事,所以有「城仔」稱呼,
後來住民是由佳里移入。
當地的〈文衡殿沿革誌〉碑記採第1種說法。
大庄指的是本庄,即庄廟文衡殿四周。
蘇姓來臺祖蘇振文明鄭時期來臺,傳6大房頭。
其中大房、3房、4房與6房居住本庄,
稱為大庄或大社。
蘇姓來臺祖蘇振文,明鄭時期來臺,成年後娶新港大社柯氏,
生志昇、志昂2子,志昂生盛愛、盛德、盛興、盛旺、盛陣(出嗣志昂)、
盛佐6大房頭,
前縣長蘇煥智即出身此一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