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山縣采訪冊中記載著: 港東里,在縣治東南方,距城三十里,轄莊一百七十。嵌頂街、…、

沙水田、頓物潭、頭溝水、二溝水、三溝水、四溝水、五溝水、羅廣牽、萬蠻莊、鹿寮莊、

烏龍莊…  ,


又日治時期:日昭和十三年出版朝倉良妥所編輯台灣州郡市街庄一覧輯存中的萬巒庄

要覧–萬巒庄沿革,記載著為「萬巒庄」。



光復以後所有的官方記錄為「萬巒」,但民間至民國五十年代仍習慣用「萬蠻」。

已故萬巒鄉仕紳鍾壬壽撰述的六堆鄉土誌指出: 萬巒清康熙年間客家人在下淡水溪地區墾殖是由

濫濫庄向外,原居住濫濫庄的溫、張、林、鍾等移民,溯東港溪而上,先在東港溪畔官倉肚一帶

開墾,後來逐漸成為聚落,為萬巒開庄之始,之後客家先民在東港溪南岸陸續墾殖成頭溝水、

二溝水、三溝水、泗溝水、五溝水、高崗、大林、得勝、寮下等客家庄。

不過,萬巒鄉還有萬金、赤山、加匏朗三個與平埔族淵源深厚的村落,及佳佐、佳和、新厝、

新置四個閩南村,成德村的成志路及新厝村的新安路、新置村的農場聚落也有泰武鄉與來義鄉

遷入的排灣族原住民,成德村忠義寮與新置村農場部落另有外省族群聚居。客家、閩南、平埔、

原住民、外省新住民的融合,形成萬巒鄉多元的族群色彩。

五溝水包括了東興庄、西盛庄、大林庄、德勝庄等四個部落,是一個客系族群的農業村落,

以栽種檳榔、椰子、蓮霧、 香蕉為主。  

住屋多屬具有凝聚力兼具防禦性的客家夥房式建築,社區內 處處可見保存百年以上的老建築物,

其中最負盛名的即是位於庄口的劉氏宗祠 。

(詳另篇介紹)

五溝水聚落內,客家古厝林立,加上東港溪與佳平溪流域形成一片豐饒的土地,

五溝水內以劉、林、吳氏為同姓夥房,聚集形成同姓村落,而又以劉氏為最大多數。



因此在五溝水聚落內有許多「彭城堂」的劉氏夥房,皆是劉氏宗祠的派下的族姓,

由此眾多的劉氏夥房可見到村內劉氏族人的興盛。

劉氏宗祠是由劉氏宗族共同籌建的;

同治三年(1864),愛塘派下的「應爵」、「應瑞」、「廣玉」 聯合北塘派下的振亨,

以其第六世遠祖「積書」為名,共同創建了劉氏宗祠。

乾隆年間(約1780)原籍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招福鄉八輪車戶的劉姓族人,組成了祭祀公業

來到了五溝水開墾。並在西盛巷的外圍,蓋了一座祖堂, 即五溝水人稱的「劉屋伙房」。

後來,愛塘派下也組成了祭祀公業,由十二世的劉大我來到了五溝水。



劉大我從事農耕,頗有成就,也在西盛的外緣建立了一棟祖堂,奉祀祖先神靈。

乾隆末年,同屬愛塘派下十三世的偉芳、偉傑,帶著姪兒瑞玉渡台。




初到台灣時,借住在劉大我的伙房裡,白天以賣布維生,由於克勤克儉,很快地便積了一些錢,

是時由於世局不靖,所以偉芳急忙地花了一千圓代價從吳姓人手中買下六甲地 和一棟伙房作

為祖堂。





此房後來連續出了三名「貢生」,

分別是劉清元和劉成台、劉成金父子,祖屋因此被稱為「進士第」,

因堂前高掛著(恩歲)進士匾……




在劉姓入墾之後不久,鍾姓族人的祭祀公業也從萬巒來到了五溝水開墾,不僅買下了西盛庄的中心

以及外圍的土地,建屋繁衍,並且很快的成為一個大族。


上述劉姓、鍾姓及原有的吳姓,成為五溝水的主要居民,

由於其住屋集中在西盛庄,因此庄內之活動、市集與商業也都集中於此,

後來的一些小姓,便只好住居到東興庄。

吳家三合院…..

除劉偉芳祖屋外,

位於西盛巷口的鍾氏夥房, 也有極為精緻的圍牆……





 

五溝水作為全台第一個登錄為「聚落」的客家莊,

五溝水的純情,在於它的自然,

隨便一個轉角,

就能欣賞到古樸且優美的客家風情。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