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氏宗祠創建於清同治九年(1870), 位於屏東縣萬巒鄉五溝村,佔地約2.5公頃,是全省規模

最大的宗祠,遙尊帝堯、劉邦、劉秀為先祖。乾隆年間(約1780),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招福鄉

八輪車戶的劉姓族人,組成了祭祀公業來到了五溝水開墾。最先來的可能是北塘派下,

但是當時,西盛一帶大部分土地皆已為吳姓所有,於是,他們在吳姓土地的外圍,蓋了一座祖堂,

即五溝水人稱的「劉屋伙房」。




後來,愛塘的派下的劉姓族人,也組成了祭祀公業,由十二世的

劉大我來到了五溝水。劉大我從事農耕,頗有成就,便在西盛的外緣建立了一棟祖堂。

乾隆末年,同屬愛塘派下十三世的偉芳、偉傑,帶著姪兒瑞玉渡台。初到之時借住在劉大我伙房裡,

白天以賣布維生,由於克勤克儉,很快地便積了一些錢,劉偉芳急忙地花了一千圓代價從吳姓人手中

買下六甲地 和一棟伙房作為祖堂, 即今劉氏偉芳祖堂。




劉偉芳買下伙房之後,便在其後進面對大街部份開耀隆商號,繼續經營生理,因而發達致富。

劉偉芳育有五子,為使其毋忘本源,遂以鄉名為首,分別取名廣玉、嘉玉、鎮玉、招玉、輪玉。

由於家族的擴大,人口增加,於是瑞玉便在鄰近買下土地,建立了該系的祖堂,而偉芳的長子

廣玉,也遷居其旁而建立伙房。



光緒十二年(1886)十六世的劉成台(維經,又號秉均) 考取貢生,之後光緒十五年 (1889),

其兄劉成金 (秉淵, 字清元) , 光緒十六年(1890) 兩人的父親劉清元 (別名鰲, 號海山) 接連考取貢生,

一門三貢生,加上他們的老師,廣東秀才劉耀初,使沉寂的小庄一時之間文風蔚然,儼然成了

萬巒一地的文化重鎮,而劉家的私塾,也成了每個讀書人渴望進入的殿堂,



劉士偉芳祖堂也因未懸掛著歲進士匾, 因而被稱之為「進士第」

日治之後, 私塾改建為現在之規模 , 依劉鰲的號海山而取名為「觀海山房」……



有別於村內的傳統客家伙房式建築,以西洋的巴洛克式建築為主體,前庭花木扶疏頗有

傳統庭院風貌,為一中西合併之仕紳宅院。




當時地方上曾流傳一句諺語:「不到五溝不入流,不入劉也不入流」,

意思是如果不能進五溝水的劉氏學堂,那便不能稱之為入流之士,

可見「觀海山房」在當時備極推崇。



該處在日治之後,

應該是當地漢學文化傳授的主要場所…..




現以做為劉姓後人居住之所,

建築風格類似大正年間的辰野風格,

建造的年代應該也在這段時期內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