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台北刑務所官舍,位於台北市大安區華光社區,
為台北刑務所殘留建築,2008年於華光社區都更前原決議不列
為歷史建築,後經文資團體在2013年爭取,
才列為歷史建築。
台北刑務所原先是在日治時期明治29年(1896) 時,
日本殖民台灣第2年,借清朝參府衙門舊址加以修補而成,
當時名稱為「台北縣台北監獄署」,
並於1904年另於台北城外重建,
1924年命名為台北刑務所。
總面積有58752坪,採取美國「賓夕凡尼亞式」監獄空間配置法則,
強調獨居監禁,牢房呈放射狀,透過中央走道與中央戒護台連結,
方便管理監控。
「台北刑務所」圍牆的材料,主要來自清朝台灣巡撫劉銘傳興建
台北城的城牆,日本殖民政府從1900年起拆除台北府城牆,作為
「台北刑務所」等官方廳舍建材。
目前仍保存兩道當時的圍牆,
分別是位於台北市金華街的南牆,
以及金山南路二段44巷的北牆,
北牆上有一座圓形拱門,這是日人在刑場處決犯人後,
運送遺體的出口,所以北牆也被稱為「哭牆」。
在台北刑務所遇害的抗日義士,
首推曾參加黃花崗之役的廣東客家人羅福星,
此外,台灣文化協會領導人蔣渭水、霧峰林家的林幼春,
以及被稱為台灣現代文學之父的賴和,
都曾因抗日問題關押在台北刑務所,
「抗日三猛」之一的簡大獅也在此遇害。
台北刑務所附屬高階官舍是1895年起日本政府展開台北城外
的第一項大型公共建築計畫,占地1632坪中由十九戶共用的九連棟。
使用的紅磚為臺灣煉瓦生產的TR磚。
戰後 (1949) ,這些建物屬法務部所有,
原供法務部職員及眷屬居住,但不少軍民也占地建屋。
2007年11月2日,營建署舉行都市更新國際研討會,
都發局宣布,此地緊鄰永康街商圈,又於國立中正紀念堂兩廳院旁,
加上捷運信義線經過,有極大的發展空間,已將此區規劃為金融服務區。
次年1月24日文資審議會第15次會議決議,
此區建物不指定古蹟及不登錄歷史建築,
惟金華街135號、金山南路二段44巷5號、杭州南路二段57巷、
59巷部分建物,法務部須辦理測繪,適度留存。
2013年2月23日,法務部開始拆除房屋。
3月26日,民進黨立委田秋堇、市議員徐佳青、顏聖冠、
教授莊萬壽、台教會會長呂忠津等人會勘,提出列為市定古蹟,
將設立紀念文化園區的要求。
同年8月15日,台北市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重啟華光社區文資鑑定案,
決議將九棟的台北刑務所官舍登錄為歷史建築,並增列南側及東西側
臺北監獄圍牆遺蹟為古蹟。
市府投入1億3,000多萬進行修復,2018年10月動工。
為進行活化,市府於2019年9月18日公告招商,
10月4日舉行說明會。
最後由時藝多媒體得標,出資800萬元進行再利用工程,
2022年1月5日位於愛國東路3號的宿舍開始對外開放。
此部分影像為整修方完成時的紀錄,
真正有廠商進駐並對外營業
則是半年後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