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曆十五年,鄭成功率部隊跨海來台,見台灣土肥饒,膏壤未闢,即積極展開南部一帶的

開發事業,其範圍以今之台南市為中心,北始巴掌溪,南迄下淡水溪,北部以六甲赤山為重點,




南部以岡山周圍為大量發展的區域,命部隊之前鋒、後勁、後協、右衝、中衝、援剿中、援剿右

、角宿、仁武等鎮,赴二層行溪以南,各擇地屯田,插竹為社,斬茅為屋,以軍養軍。






鄭成功死後,其子鄭經嗣位,庸懦無能,委政陳永華,永華善治國,復行屯田政策,闢地日廣。

其所開墾之地偏重於台南以北之開發。當時南部的開發以觀音山一帶為中心,故把觀音山一帶

行政區劃分為觀音上里、觀音中里、觀音下里、觀音內里。


(巫厝)

觀音上里在今燕巢、安招、角宿一帶。觀音中里在今鳳雄附近,觀音下里在今仁武大社一帶,

這些地區皆駐紮軍隊,並實施屯田制度,

故而在今楠梓、岡山這一帶,有些地名乃是當時番號所沿襲下來……




大社北鄰燕巢區,東鄰大樹區,西鄰楠梓區,南接仁武區,

開發甚早,大致為昔日觀音山莊之核心地區「觀音中里」。





戰後原仁武庄之大社、牛食坑、蜈蜞潭、保舍甲、三奶壇、林子邊幾個大字組成大社鄉,

大致構成今日大社區之範圍 ……





行政院文建會曾委託原高雄縣文化局執行<高雄縣九十二年度歷史建築清查計畫>,整理出原

大社地區共有十四處古厝入列。




其中歷史較悠久的包括保社張厝(清嘉慶初年1803),神農孫厝(嘉慶初年1803),

與三奶巫厝(嘉慶初年1803);另外,建於明治四十三年(1910)年的翠屏許厝,以及

大正十年(1921)的三奶邱厝,及民國卅九年(1950)三奶倪厝,都是地方上較有藝術

特色的歷史建築。

可惜的是這些古厝大多因年久失修而傾頹,現今保存較好的只剩下巫厝、倪厝與許厝。

(翠屏許厝另篇介紹)



(倪厝)

巫厝位於三奶村民生路巷內,建於清嘉慶初年(1803),為三落單護龍,正身三開間的民宅。

是大社區現今唯一可見的三落大宅。

巫氏祖籍來自於潮州府普寧縣羅溪尾寨。清乾隆年間,開基祖巫周德公渡海來臺經商,

先居大社村保元宮廟後,後移居三奶壇處建了兩棟三合院,共有三落120座門。


建築本身年代久遠再加上格局大,具漳州民宅的原鄉特質,是現今大社區少數僅存具保存價值

的古厝中,最具規模者。

只可惜部份護龍已改建成現代現築,但正身一、二、三落大廳仍保持良好。




(姚厝)

倪厝位於民生路131巷,建於民國三十九年(1940),屋主為倪朝枝。

左、右護龍門楣匾額堵「昇平世」、和「錦秀春」,均有方形泥塑加彩框邊,中央的金色

泥塑文字浮凸而起,背景是仿瓷磚加彩紋飾。左、右護龍窗楣頂巾堵成冊頁匾形狀,再加彩繪而成;





正身右側與護龍屋簷交接處各有一面三角形鱉魚,當正身與護龍的相接處是在正身側面時,

正身垂脊與護龍封簷板會合之間形成一個三角地帶,上面泥塑鰲魚的形象。

這棟建築,亦是委託「張叫」負責裝飾,

其人在泥塑及彩繪方面的才氣發揮的淋漓盡致,是難得的佳作。



遊走在大社的巷弄, 偶爾可以遇見殘破的古厝 ,

儘管已頹敗落破,  但從局部的裝飾看來 ,在昔日應該也是間精美的宅院……



資料上記載的邱宅, 盧宅等,

因時間關係不及一一造訪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