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路讀書會考證,早在清雍正五年即有「中路社」之記載,

清乾隆十三年時已有「中路庄」之記載,早期在此屯墾的先民有記載者:

包括原籍漳州雍正年間渡台的吳命龍及其子吳天恩、吳天與、吳天轉,其中吳天恩在清乾隆年間

曾官至宣德郎,乾隆二十三年知縣丁居信為中路庄鄉耆吳亭桂題有「海屋添壽」匾額祝賀,目前

仍保留在吳大樹祖宅之內。



原籍泉州安溪的第四世吳竹圃,在清康熙年間渡海來台,裔孫吳燦亭在嘉慶年間曾官進修職郎,

是為「文職正八品封階散官職」,吳國元(渡台第六世)則在嘉慶年間官進登仕郎,是為「文職

正九品封階散官職」,現仍完整保存一棟以福杉砌成雕樑畫棟的古厝。





「吳厝」目前為中路安溪吳氏宗族的公廳,僅作祖祠與祭祀功能,

由吳明舜、吳耀森、吳德盛擔任共同管理人,於2003年10月登錄為高雄縣歷史建築。






阿蓮中路吳氏原籍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開台袓名諱不祥,約於康雍年間來台,在台灣縣崇德西里

林墘莊開基。其中,第三代吳朝再(1753-1822)一房約於道光二年(1822)以前,移居中路,開啟

中路吳氏家族的發展。




中路吳家,人文薈萃,擁有科舉功名者有五人。第二代吳貴(1725-1788)是太學生,

第四代吳竹圃(1778-1807)和第六代吳三時(1816-1835)都是秀才。

第五代吳燦亭(1798-1851)是明經進士,第七代吳應機(1850-1891)是待贈邑庠生。





家族成員擁有清政府封贈者14名,乃是典型的地方名望家族。

中路吳厝創建的具體年代,難以考察。不過,燕尾大厝說明建築物興建和科舉功名有關。






而遷居中路後擁有功名者,第四代吳竹圃最早,第六代吳三時較晚,據此可推測吳厝興建年代

應該是在嘉慶初至道光末 (1800-1840),迄今至少有150年以上的歷史,

乃高雄地區現存傳統民宅中年代較為久遠者。


整體建築是傳統三進雙護龍合院式宅第,規模、形式與裝飾皆相當考究而精美。

吳厝座西朝東,為二進多護龍四合院格局,磚木結構建築,整體建築樸實素雅,沒有華麗的裝飾。



從左外護龍、過水廊門的磚砌與屋架,可見經歷多次修整的痕跡。尤以內埕右護龍廂房,在日治

時期改建為磚造拱廊的「半樓仔」,雖然極不協調,但隱含著的時代變革。

第一進為三開間門廳,屋身已經出現明顯左傾,再加上部分木構腐蝕嚴重,右燕尾屋脊,

因緊靠「販厝」樓房而受損,左右翹脊的修復情況也並不理想。




但門板雕飾、棟架,外觀尚維繫完整。

穿過門廳後廊道,左右有圓拱門通往外護龍,搭接過水廊道形成天井。



門廳前的外埕,搭有鐵棚,雖可做為停車場與活動需要,但卻妨害宅第正面的視野與景觀。

第二進為三開間正廳,高度較門廳為高,形成「步步高升」形制,正廳擺設古樸典雅,

門面為三關六開門與左右次間門窗,頂版均已「春夏秋冬」、「螭龍」作雕飾,簷廊筒瓜

桁架與員光雕飾,仍然清晰可見,

屋架為穿斗式桁架,但木構已出現嚴重腐蝕的現象。

廊柱的柱珠石雕工藝精巧。而進落間形成祭祀內埕,破落不堪的內護龍左廂房為捲棚式屋架,

窗飾則採龜背紋窗櫺,右廂則是已改建的磚造「半樓仔」。

簷廊有圓拱門通往左右護龍,道與第一進門廳並沒有對稱關係。



2004年「大崗山人為協會」以「古厝新生—阿蓮鄉中路村安溪吳厝活化計畫」,

進行「高雄縣歷史建築阿蓮鄉中路村吳厝調查研究及修復計畫」,結合中路村民與吳氏家人,

整理吳厝文史與歷史空間,營造吳厝為中路國小的鄉土戶外教學與社區營造的營造點。



不過, 數年過去了, 古厝似乎越來越危急 …..

若再不重視, 不知何時將會湮滅

據說,

吳燦亭的古墓還留有表柱 , 俱有官墓的形制 ;

應該可以和古厝一起作為地方文史的重點景點吧?

0

2 留言

  1. 匿名訪客 2014 年 10 月 16 日 於 下午 12:47

    皇冠代理网

    上次你跟我告白以后,我TM病了好几天,求你别说了!//每个人的心里,都会藏着那么一件不能言及的事我是微茫的存在,折射出心里的每一份憧憬和每一缕不甘…

  2. 匿名訪客 2014 年 10 月 16 日 於 下午 12:47

    皇冠代理网

    上次你跟我告白以后,我TM病了好几天,求你别说了!//每个人的心里,都会藏着那么一件不能言及的事我是微茫的存在,折射出心里的每一份憧憬和每一缕不甘…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