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人進入羅漢內門墾殖,是在鄭成功入台(1661)以後,佛、道教信仰也隨著傳入。

根據史書記載: 明太僕寺卿沈光文於1663年間逃入羅漢內門,結茅為僧,奉祀觀音,以漢文教授

番黎,並曾在普陀幻住庵詩中自 稱「逃禪漫學誦經文」,內門區的觀音信仰可追溯到此。

爾後,移民漸眾,祖籍福建省德化縣五穀溪的郭文良,育有六子,根據郭家族譜記載,

郭文良死後,其妻朱氏在康熙卅五年(1696)攜四個兒子: 次子元欽、三子元樞、四子元興、

五子元章,渡海來台,在現在 內門區觀亭里番子路落腳。

郭家四兄弟渡海移居內門時,從家鄉奉迎三尊觀音菩蕯神像同來,先在當時內門漢人開墾最興盛

的中埔番子路一帶落腳,後來逐漸發展而分枝,其中元欽奉迎大佛祖移居東勢埔,元樞、元章

奉迎二佛祖遷往石門坑,四子元興則仍留在番子路奉祀三佛祖。



郭元興將觀音佛祖安奉在家中廳堂內,早晚燒香祭拜,

雍正十年,某天清晨燒香時,香爐竟然不翼而飛,遍尋不著。幾天後,才在今內門紫竹寺寺址的

石榴樹三叉枝上發現,令人詑異的是,爐內依舊香煙裊裊,香火未熄。

經郭元興請回後,香爐再次不翼而飛,又再次在寺址的石榴樹三叉枝上發現,如此一而再,

再而三的發生,這個神奇的現象,終於引起庄民嘖嘖稱奇,最後由當時分駐羅漢內門的台灣縣丞

葉文炳提議請示神意:以石榴樹處為香火地,郭氏獻佛,庄民共同建寺。


庄民聞悉,熱烈響應,依據台灣縣志記載,殿宇在隔年的雍正十一年(1733)完成。

寺內古匾「紫竹生春」,係乾隆三十四年福建省水師提督吳必達所獻。

內門紫竹寺建廟至今,經過五次重修,分別在乾隆十七年,嘉慶十九年,光緒九年及昭和三年。

民國57年因建築物久經風吹雨蝕日曬,已顯破舊不堪,因此決議重建。


內門紫竹寺不但是內門區的信仰中心, 也是全省觀音信仰的中心寺廟,

每年農曆二月十九佛祖誕辰日、六月十九佛祖得道日、九月十九佛祖出家日,來自南北各地

的香客,絡繹不絕,尤其以二月十九日佛祖誕辰最為盛大熱鬧。

位於觀亭村台3線公路旁的七星塔古蹟區,是全省獨一無二的古建築,

即為「羅漢門八景」之一的「七星墜地」……


相傳古代有7顆流星墜落在內門,成為七個小土堆,排列形狀猶如北斗七星而得名。

如今紫竹寺已將這七座土堆,分別建造高4公尺的七星塔,



白天醒目別緻,夜間則燈火通明,

和天上北斗七星遙遙相對,互相輝映,

是內門的特殊景觀……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