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視康熙五十八年(1719) 鳳山縣志地圖,那時尚無燕巢之名,只有援剿中、援剿右、角宿以及石井汛。
鄭成功於1661年來到臺灣後,開府設縣,並將部隊分發到各地開墾,其中援剿中、援剿右、角宿等部隊
來到燕巢開墾,是為觀音上里。
清代,鄭成功的部隊被解散,約有大半的人被遣回大陸,所留的田園被清代的官員武將接管,
這些官員就從家鄉招來移民,並設立官庄進行開墾,之後就有援剿中、援剿右、角宿以外的村莊。
援剿中於大正九年(1920) 改為燕巢庄,光復後改為西燕村、東燕村、南燕村。
援剿右光復後改為安招村,祈求國泰民安。角宿鎮為東方蒼龍七宿之首, 光復後仍沿用角宿兩字。
角宿天后宮之肇建,遠溯於明永樂年間,時為粗葺宮構,至清康熙六年(1667)再行整修,
昔記載甚詳之碑文已崩毀,故其間始末已不可考。
天后宮舊稱龍角寺,俗稱角宿廟,其主神媽祖於清朝時期稱為「南路媽」,
清雍正年間 ,當地人稱此宮的媽祖為「南路媽」,十八個庄頭的天后宮皆由此分身 出去,
每年固定回娘家朝拜,為燕巢鄉信仰中心。
乾隆年間復修廟宇,由角宿村附近十三庄之庄民合力改築,廟名遂以地傳,曰「龍角寺」,
時府道縣鎮紛贈賜匾額,共襄盛舉。自此,香火越歲彌盛,終成一大名剎,爾後信仰善信寄奉
敬獻者,為數良多,爰得廟貌巍峨,神靈顯佑,
昭和二年(1927) ,因廟堂久經風雨,勝蹟難以觸目,信眾興懷及焉,爰是瀝情上呈,
稟請重建,由陳坤、程甕、李烏日、廖朝能、莊炳、蘇連對、陳註、李明聰、陳造及潘尋等人
發動募金,承信眾寄付款項以襄贊,於翌年十月竣工,峻宇雕墻,於焉奠立。
而後再復歷三十又七年,宮構漸趨老舊,遂於民國五十四年,由黃淵深、吳天來、李清玉、
黃萬生、林重陽、沈孟宗、莊天素及李來生諸人起議重建,並蒙信眾捐獻,著手重建,歷時
三年完成堂皇之殿宇。
宮廟年代久遠,保存古物極多,如:
鎮駐前殿三川之石鼓,乃康熙六年敬獻。青瓷花瓶 ,為康熙八年之極品。
「海天慈雲」之橫匾,乃乾隆庚子年所恭立。
「光被四表」、「騰雲青龍」則分屬乾隆十八年及道光十年之古匾。
可惜除了上述古物之外,
廟貌多為光復後所重建 ……
(部分照片引用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