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甲地區的原住民原為西拉雅族,明末福建泉州同安縣白礁鄉
的陳、李、謝、莊四姓隨明鄭遷台,於將軍溪畔的頭前寮入墾此地,
陳謝兩姓形成了中社、縣內仔兩個聚落,李姓形成了下社仔
和七塊厝兩個聚落,莊姓則定居於後厝仔庄。
1693年張茂獲准在學甲庄一帶開墾,此後逐漸產生了學甲、中洲、
大灣、草坔、山寮、宅仔港、學甲寮、倒風寮、三寮灣、溪底寮、
二重港、渡仔頭、灰磘港十三座聚落,合稱「學甲十三庄」。
乾隆年問,余文儀《續修臺台灣府志》中首次提到
學甲庄這一地名,
道光年間調整堡區,始設學甲堡,
管轄學甲庄、溪底寮庄、溪洲仔寮庄和中洲庄等四十一莊。
大正九年(1920) 改州制,中洲、學甲兩區合併為學甲庄,
隸屬於臺南州北門郡,轄有學甲、宅子港、學甲寮、
中洲、溪洲子寮等五大字。
明鄭時期由來自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陳姓先祖,於學甲東邊建寮
墾荒此聚落,而因位於學甲之東故稱為東寮。
而當地也有另一說法,因首批開墾先祖姓陳故稱此聚落為「陳寮」,
其後因不識字或者將「陳」誤看為「東」,
後便訛轉而成為東寮。
日治時期稱東寮為「學甲九保」,
學甲慈濟宮信仰圈約於清同治9年(1870)劃分為三角
分別為後角、中角與下角,
學甲是為庄母,而後來學甲因人丁增加,於是又畫分出第四個
角頭六分角頭,包含有東寮與新寮、頂山寮等三聚落。
東寮是一處以陳姓為大宗的聚落;
另,謝姓在學甲主要有3系,其一謝新凱派下 ,祖籍福州府連江縣
八都曾家楊景鄉,學甲市區中角謝、七塊厝,中洲謝厝寮、過港仔
(多入贅於邱姓),平和里學甲寮等謝姓屬之。
其二為謝維良派下 ,祖籍泉州府晉江縣城內金銀巷四角井(金魚巷),
後遷籍漳州府龍溪縣劉瑞堡二八都岑兜社(琴山),
第4世謝勃、謝勝助、謝質、謝枝、謝當、謝漢臣等兄弟入墾學甲,
其後稱「謝六房」,
學甲市區溪仔墘、下社仔、東竹圍仔,豐和里
下草坔,新達里山寮(部分)等謝姓屬之。
其三則是謝傑派下 ,祖籍中國福建漳州府龍溪縣」新達里,
山寮(部分)、瓦寮等謝姓屬之。
學甲寮、山寮、溪仔墘等地
故多屬謝姓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