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竹鄉位居嘉義縣境的邊陲地帶,打從清朝時期開始,自大陸福建沿海來台墾拓的先民由槺榔港上岸後,

一看到莿竹欉便直呼當地為「頭竹圍」,往東再看到莿竹欉便稱之「二竹圍」,其後往北抵達龍蛟潭保,

遂稱龍蛟潭保之後的聚落為「後后寮」,也就是「東後寮」的舊名。

放諸全台幾乎上千個聚落有「竹圍」之名,例如「莿竹圍庄」便是先民利用莿竹有刺的特性,沿著

聚落外圍種植以防禦盜匪,一旦盜匪想要入侵,在砍莿竹時會發出聲響,居民即可提高警覺。

義竹鄉名的由來與莿竹可說是關係密切…….


原有「二竹圍」的地號名,後為紀念乙未戰爭遭日軍北白川宮能九親王殺害的四十九名民兵,

先將地名縮簡為「二竹」, 之後才再改為福佬話同音的「義竹」。


目前沿八掌溪舊堤防還可見到有三百餘年歷史的莿竹欉,東後寮社區的西南邊也保留許多莿竹欉,

見證了莿竹與義竹鄉內各聚落的歷史脈絡。

東後寮則是義竹鄉東光村與東榮村等聚落的合稱 ……


東榮村在清代中葉,已有建庄,與東光村舊稱為東後寮,現則合稱為光榮社區,

在清末民初之際,在義竹鄉內唯有東後寮曾開設漢學私塾。


日治時期闢建的台19線貫穿其間,帶動了東後寮的繁榮,但隨著工商時代的變遷,人口逐漸外移,

現在東後寮人口數只有二千餘人,人口老化與隔代教養是社區內顯見的問題。

東後寮目前村民姓氏以趙、丁、陳、洪等居多。


而談到東後寮的歷史,就不能不提到當地的望族趙家。

清末,趙家經營糖業有成,水、旱地及魚塭近60甲,成為東後寮庄的首富家族,


目前東後寮保有約120餘年歷史的趙家古厝,其建築最特出之處在於採用金包銀的斗砌式外牆,

此種外牆全部來自福建泉洲,屋頂則以當時堪稱頂級的剪粘與泥塑裝飾,由於建材華美招引宵小

覬覦,不少剪粘因而遭竊。


幸好經義竹鄉文史工作室及縣府文化局陸續爭取,見證著東後寮發展史的趙家古厝,

才有機會獲文建會經費補助進行整修及維護。


「東後寮二六八號」,趙家古厝院落之一,閩南式紅磚木造瓦簷的古厝風格強烈,

木門開立在中軸線,木造窗格上下錯置的古味濃厚,碎花布幔在窗外橫披,庭院以紅磚瓦片鋪成,

儘管褪盡風華還有幾許風霜,但是古厝幾乎沒有被刻意改造過,保存良好。


古厝院落裏再一轉,就來到「東後寮二六七號」的三合院古厝,

這一戶的紅磚牆面已經敷上清水模水泥,三面廂房的上半部都漆上白漆,正面木門雖仍開立在

中軸線上,但已改為雙開鋁門,窗戶也已由木窗改為鐵格柵窗,看來局部已經經過整修,東西廂房

的木門則仍維持原木不上漆的風貌,木柱也完全不上漆,屋棱上的裝飾做工很細膩,


宅院中還保留了牛房、馬房,凸顯了當年大宅院的風華氣派。

 資料記載: 趙家古厝,始建於清光緒年間,原先共建有五落,現今保存較為完整的是第四落古厝,

趙家古厝正身採五間式,日治時期亦有增建至七間,現屋背後有呈現清代與日治的砌磚風格,

屋脊上裝飾有麒麟和鯉魚吐水的泥塑剪黏作品、壽字古窗、前挑簷桁下的八卦型拱尾斗、內廳

樑上四靈之一的鳳凰托木和泉州老匠喜用的瓜筒…等,

是義竹鄉內少見且尚存僅有的藝術品,值得品味。

現場看來, 較之其他的古厝其實並不算精緻 …..


社區內的另一棟三合院—丁家古厝 , 則是村長的家 ;

比較起來 , 顯然歷史沒有肇家古厝來得久遠 ;

形制卻是比較完整的 ……

東後寮聚落的歷史悠久,

值得細數的人文與自然地景也特別豐富。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