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江內海,古稱(海翁窟),是進入台灣重要之地,由北汕尾島

與隙仔島形成的隘口,稱之為鹿耳門,為進入台江內海的咽喉要地,

當時的航運頻繁,而有鹿耳連帆之稱。

可見當時情形,後因商而繁華,才會有(三郊)之興起,

然清道光三年(1823)七月,一埸大風雨,台江內海於一夕陸浮,

形成一大片的海埔新生地(菅仔埔),吸引了附近的民眾進入開墾,

官方則於道光七年(1827),由台灣兵備道(孔昭虔)核發墾照,

菅仔埔由此正式進入開墾期,漸次形成聚落,

此區稱為外武定里,初期共有十三個庄頭,

分別為和順寮(北門、西港、佳里、學甲移入)、新寮(由布袋移入)、

溪頂寮(又稱安順寮、許群寮,由洲仔尾 吳祝記移入)、南路寮(又稱下安順寮,

由高雄湖內圍仔內移入)、中州寮(由學甲中洲移入)、五塊寮(由中洲寮移入)、

陳卿寮(由陳卿最先入墾)、總頭寮(由府城林總頭入墾)、溪心寮(學甲中洲移入)、

海尾寮(由將軍吳姓)、本淵寮(由黃本淵入墾)、草湖寮(由布袋移入)、

布袋嘴寮(由東石、布袋移入),

這就是最早的十三寮,

由上面可看出,由蕭壟平原一帶的民眾移入開墾最多。


而後來再加入外塭仔寮(由麻豆移入)、溪仔墘寮(資料不詳)、

公親寮(西港蘆竹崙 方曾移入),此為早期的十六寮,後來則由原西港堡

所轄之溪南寮(埔頂 黃軍、洪理移入)、學甲寮(學甲 莊朝奉移入)

頂替外塭仔寮跟溪仔墘寮,這就是現今的安南(台江)十六寮。


另外有些村落形成時間比較久,或是比較小與名稱的關係,

未列入十六寮內的,共有大港寮(外渡頭魏姓),十二佃(府城韓姓墾首開發),

箔仔寮(雲林箔仔寮吳姓),公塭仔(西港蚵殼港移入),新宅(學甲中州移入),

十三佃(北門、佳里、西港南海埔移入),土城仔(西港大塭寮郭姓),土城仔

中州角(學甲中州移入),郭分寮(東石、布袋移入),蚵寮(北門蚵寮王姓),

虎尾寮(布袋新塭虎尾寮),鄭仔寮(外武定里新寮、鄭仔寮移入),

青草崙(西港大塭寮郭姓),十分塭(外渡頭移入)等。

和順寮北鄰中洲寮,

西鄰總頭寮、陳卿寮、南路寮仔及溪頂寮,

東鄰五塊寮仔,南鄰台南市區。

舊稱舊和順,今為安順里和新順里。

地名由來據說是前清時期,

當地的先民由學甲、中洲一帶前來開墾時,

大多以舊的材料搭寮居住,因此稱為「舊寮」。

到了日治時期,又有多人來此,並改稱為「舊和順寮」。

和順寮目前的居民以邱、蘇、陳、周和吳姓為主。

清時之和順寮莊轄區包含今之

新和順、舊和順、外塭、中洲寮、五塊寮等地。

此間古厝所在位置位於舊和順寮之西邊,

現名為新宅的地方。

即為新和順的範圍。

顧名思義,

此間的陳姓來自於學甲中洲。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