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明初之際,福建沿海居民為了躲避兵禍、饑饉,以及殘虐人民的官吏,甘冒台灣海峽險惡

的航路,相繼渡海來台,另外建立新家園。 明神宗年間(1600),黃、吳、蘇、傅等四姓先民,

是開墾本地的原始四姓。

西庄社區內有一口古井 , 相傳此井是於荷據時期(1624-1662年間)所開鑿,故名為紅毛井。

其後由吳姓開台祖吳銅(十五世)於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隨其母陳痛,自福建泉州府晉江縣

遷台入墾,並整修此井此供社區居民飲用。





此井由荷據時期就開始提供居民飲水、洗衣、畜養牲口,直到光復後才漸失功能,歷經約300年。

社區居民只要是出生於民國40年以前者,都有飲用過此井水,

在井邊打水、抬水成為當時的共同回億…..




元長西庄社區內的呉家古厝,興建於昭和七年(1932 ),房屋的設計圖及建材都是來自日本,

所以處處都有日治昭和時代的建築語彙

古厝係由吳守以及同房的兄弟協力所興造, 合院係參考日本人提供的設計圖構建,

所以在二進門廳、正堂的窗櫺等細部的表現上,隱藏著一股日據時期昭和的風味。



但吳宅在配置上仍採傳統二進雙護龍四合院的建築形制,

一進為門廳,接待訪客與親族議事空間,可惜牆堵上的彩繪,在多年前整修被新漆所覆蓋;

二進為正堂採七開間大格局,供奉祖先與長輩住所。



而正門山門銜接左右護龍形成一個「日」字形的合院宅邸。

吳宅的正立面除左右護龍的過水廊門與正門山牆有磨石子的泥塑裝飾外,

並沒有華貴的裝飾與鮮豔彩繪、精工的雕飾,更沒有複雜的建築語彙,是一幢古樸無華的民居。

山牆上以洗石子工法所雕砌的字樣 , 說明了吳姓的淵源…..


按: 延陵,古邑名,本為春秋吳邑,季札所居之封邑。延陵郡為中國十大姓之一的吳姓的郡朢。

《史記• 吳太伯世家》載:季札封於延陵,故號曰延陵季子。

《漢書• 地理志上• 會稽郡條》載:毗陵,季札所居。




話說季札是春秋末葉吳王壽夢的兒子,壽夢共有四個兒子,季札是老么。

據當時史籍記載,由於季札很賢能,壽夢曾經決定要把王位傳給他,可是季札卻謙讓了,

仍由其長兄諸樊繼位,自己則被受封於延陵一地

 



季札的後裔,遂以「延陵」為表記,說明他們的血緣出處﹔

其餘三位兄長的後裔,則仍然以一世始祖泰伯所傳的「渤海」為其郡望。

「渤海吳氏」與「延陵吳氏」;

其實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關係……

 

 (部分資料引用自: 阿達瑪  319旅行事誌)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