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六十一年(1723)台灣御史黃叔擏在『台海使搓錄』中,稱呼這塊土地為虎尾。

根據近代考證,『滬尾』、『后尾』、『虎尾』皆是譯自平埔族語,在荷蘭時期,居住這裡的虎尾人

(FAVORLANG),還被荷蘭劃分為說虎尾人語的虎尾語區,並編著有虎尾字典。






虎尾鎮在日治時代的命名是源自虎尾溪名(溪名亦譯自平埔族語),而虎尾溪名則除了清代初期台灣府志

曾載為『吼尾溪』外,清雍正元年之後就統一稱為『虎尾溪』,但行政區域則為『五間厝』。






日本治台後,因大日本制糖珠式會社投資設廠,以附近村庄為名,

故虎尾從日治初期到大正九年(1920)就以五間厝名延用,例如,五間厝驛、五間厝神社、五間厝分教場

(虎尾國小前身)、五間厝製糖工場等。





直到大正九年日本實施行政區域改正,把五間厝改為虎尾(KOBI),

虎尾之名終又躍上現代歷史的舞台……




日治時期的街屋,在構造及材料上的主要特徵,在於磚造立柱,木屋造身、而樑架、柱間的補璧二樓

外牆地板,木材為主要材料,屋頂部分直接外露於臨街的立面之上,無任何女兒牆處理這就是充滿異國

風情的巴洛克建築!



這種充滿異國風味帶有古典歐洲藝術之美的建築,是十七世紀興起的建築新格式。

加上日治時代因受異國統治,所以也帶有日本建築色彩。





巴洛克建築因具備古典、堅實、壯麗的外貌,特徵為橢圓形空間,具曲線之平面及立體,

採多種顏色、裝飾及雕刻品,注重樓梯及進口之修飾,講究線條明快,造型及裝飾豐富,注重

圖騰級藝術風格,每個建築各具特色。




融合歐洲風格與日式特色,內部保留傳統格局的建築,巴洛克建築見證近百年來的社會變遷,

更是充滿藝術氣息的建築,是個值得保留教導下一代的建築。




日治時期日本人在虎尾許多重要的規劃與建設,亦是虎尾進百年來發展的重要因素……


粗略來區分虎尾發展的過程,大致可分為糖廠為中心的製糖產業,以虎尾貨物掛為主的運輸鏟產業,

以虎尾郡役所為核心的行政中心,另外還有虎尾空軍基地的軍事重地,以上帶動虎尾發展的重要因素

除了虎尾空軍基地外,其餘的皆蓋在或起源於虎尾中山路這一條老街上面。




 

中山路不僅是虎尾發展的起點,更是虎尾地區近代各個時期發展的重要象徵。

中山路約略分為製糖產業、運輸產業、行政區、以及夾雜在其中的商業區。



以虎尾溪畔起源,向北延伸拓展,中山路上有許多糖廠的重要建設和機關。

鐵橋和公園是虎尾著名的觀光休閒景點,一直往北延伸則是商業區和行政區,街道上保有很多的古老

建築和歷史的遺蹟。




虎尾鎮開發歷史不長,但隨著日本時期糖廠與空軍基地設置,短短時間讓整個虎尾繁榮興盛,

虎尾有著「小台北」的美譽。




虎尾厝是間在1940年左右興建,兼具和洋風格的「興亞式」建築。

屋子本身是擁有者的收藏品,裡面擺放著的則是更多的收藏品,到所使用的杯具碗盤也都是。



每個房間都有盞不同風格的吊燈,甚至是牆邊、走廊上也有各式各樣的老燈具。


位於窄巷之內, 是虎尾鎮內一處知名的藝文場所……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