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庫順天宮位於土庫鎮中正路,主要奉祀媽祖。因香火鼎盛所以有「北港顯,土庫定」、
「土庫媽祖應外香」等俗諺。
根據諸羅志的記載,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此地築有畚箕湖陂(現土庫鎮奮起里)。
到了雍正二年(1724),閩人薄昇燦開拓馬公(光)厝(現土庫鎮馬光聚落四里)。
雍正十二年(1734),此地設大坵田堡。
乾隆二十四年(1759),閩人郭林二姓,到此開墾農地,定名黃吉崙庄(現土庫鎮土庫聚落四里)。
日治時期大正九年(1920),設土庫庄(包含現土庫鎮及褒忠鄉)。
昭和十七年(1942),升格為土庫街。
土庫順天宮草創於清順治年間,據耆老訪談紀錄自清初即有一土角厝小廟。
道光十四年(1834)有信眾捐廟地一所興建後殿,六年後完工,供奉觀世音菩薩。
咸豐二年(1852)重修前殿,並增建左廂。光緒二年(1876)補建右廂。
土庫順天宮自清領時期完工至日治時期已過幾十載寒暑,廟身漸呈老態,
遂於昭和十一年(1936)興工重修,兩年後峻工終成今日廟貌。
昭和十五年(1940)台灣實施皇民化運動,全台多處寺廟均遭拆除,鄉人唯恐剛重修之古廟遭毀滅
性打擊,乃配合日本「古義真言宗台灣開教計畫案」,成為該案第三十四所關係寺廟,並自日本迎請
一尊觀音塑像供奉於正殿,廟內諸神皆移至後殿,土庫順天宮因此逃過一劫。
民國三十四年(1945)台灣光復,土庫順天宮聖母回歸正殿繼續接受信眾香火。
土庫順天宮坐落於土庫舊街區內,為一中國南方寺廟建築,燕尾式屋脊,龍鳳呈三星剪黏頗為壯觀。
正殿三川,具有三門加上兩側龍、虎門,正面看去擁有五門,是帝后神格享有的榮譽。
廟內建築材質,舉凡脊、桁、拱、柱、、樑、簷、棟,均以槐杉為材料,以高超的建築技巧及
雕刻技術架構而成。
殿內分三川、中庭、正殿、後殿(觀世音菩薩殿)、三官大帝殿、文昌帝君殿,
由迴廊與八卦門相通連。
正門兩側造型優雅、神情自然的石獅及古色古香經細緻雕刻出的蟠龍、
還有廟頂上充滿藝術的裝飾製作,都很值得仔細地觀賞……
精采的門神彩繪作品……
是由當地的彩繪匠師林泰山所恭繪 ;
2012年雲林縣政府公告土庫順天宮為縣定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