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二十七年至三十年,乾隆台灣輿圖已畫出「二崙庄」,可知已經形成較大的聚落,

漢人入墾二崙鄉,應已超過二百五十五年。「二崙庄」在日治時期大正九年(1920)簡化為「二崙」。




二崙有廖、鍾、李、林、劉等大姓,其中第一大姓為「廖」姓,約有四成人口,

鄉內的「崇遠堂」又名「張廖家廟」,有著一段特殊的傳說:


據說元朝末年,明朝初年時,開封府有位張姓的祖先「張再輝」(張元子),可能因避戰亂,

流落到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當地有廖姓富家收容他,見他一表人才,後招贅為廖家女婿,

張姓祖先為報答廖姓的恩惠,願意入贅為廖家,為廖姓延續子孫,但是明言:





「張與廖家所生兒子,生時為廖姓,死後則還原為張姓」,

因此有「生廖、死張」的俗諺,指的就是這一段故事。






雙廖家族有一個特殊的「活廖死張」習俗,因此出現「雙廖」的說法,

即在世時,凡戶籍、兵籍、財產、名號、生辰、結婚都姓「廖」,死後神主牌、墓誌、祭祀全改姓張,

成為全世界僅有生死不同姓的民間習俗。





二崙開拓史,始自康熙四十年,

由世居福建漳州詔安官陂的廖旭廷、廖必達父子,及廖朝孔兄弟最先抵達崙背、二崙開墾,

之後二十年間,他們的族人又先後結伴從詔安縣移民來台,散居於在西螺地區七崁二十五庄,

至於楊賢村最先移入開墾者為廖時北、廖永溫(雙廖),而義庄村則有廖丁選(單廖)等人,



至於楊姓人入墾楊賢村地區,則遲至康熙末年至雍正、乾隆年間。

其他大族為鍾姓與李姓、蘇姓相繼入墾二崙各部落,油車地區由李姓家族,

永定區由鍾姓家族,大家胼手胝足把一片荒草遍野,拓墾為一片良田。


來惠村,舊名「惠來厝」,地名據說有一典故:

「以前大家都 是做田的,天還沒亮就出門,天黑了才回家,就是做田很辛苦才回到家,

所以這裡又 叫做回來厝」。

這裡在過去是崙背通往西螺的主要道路,所以也是相當繁盛的聚落,

入墾此地的廖姓人士同為元子公泒下的兩大支 系:

一為十六世的廖子聰、廖子茂。前雲林縣長廖禎祥先生就是這個系統。



另一支系是入墾廍仔的十二世廖溫和(崇洞),從廍仔往南開墾, 早期的廖富九、廖富淵兄弟,

以及在二崙街上開醫院執業的廖貴登、廖貴殿就是這 一系統。

廖家古厝(隆興堂)是聚落中最具代表的民居建築…..

融合了日治時期仕紳宅邸的一些建築特色

軒亭下的細雕雀替等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古宅的先祖移居台灣在此地落居,二十世廖裕火先生在日治時期擔任保正一職,負責水利建設的工作,

有機會就購買土地,當時的土地遍及墾地、下湳等地,所得土地則租予佃農耕作,累積相當多財富,

鑒於居所舊老,故於昭和初年(1936) 於屋旁改建此宅,是來惠最具歷史意義的建築。

廖裕火先生育有二子,東側傳給長子,西側傳給次子廖昆輝先生,廖昆輝先生再傳給廖敬隆先生,

則為現任西側屋主。

廖宅全區佔地約二千坪,建築施工細緻,木雕刻畫尤其突出。

社區內另一棟廖家古厝–裕興堂。

未能進入院埕內就近觀賞……


聚落另一頭另有一廖氏祠堂–福綿堂

溫和公祠(福綿堂),為十二世祖崇洞公(謚號溫和)派下祭祀的祠堂,

廖溫和是為來台開墾二崙來惠村的 開基祖。


溫和公下傳六大房,大房天慶公派在來惠村、二房天諍公派移往廍仔。

溫和 公祠(福綿堂)建立於昭和七年(1932 ),由廖富炭、廖內、廖富川,會同廖富淵、廖 富春

等人共同籌備興建,現在溫和公祭祀公業三甲餘地之收入,


其主要節慶為元宵 節、清明掃墓、端午節、重陽節、冬至、過年等。

溫和公派下裔孫在日治時期有四十幾人在日本留學,而且很多人還是醫生,

若非財力 雄厚,焉能如此。

政治上先後有廖富淵、廖貴登當上二崙庄(鄉) 長 ,廖貴莊當 上縣議員。

至於廖子聰、廖子茂派下則有廖裕火的大宅院,

大墾首廖裕芬,其子廖禎 祥還當上雲林縣長,

這些古厝都是社區內的重要文化資產……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