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闢之前,為半線社、阿束社平埔族之地。
漢人移入形成漢人街庄後,音譯為「和美線」。
因地當漳泉接觸地帶,寓意漳泉和睦相處,
創建美好地方,故名之。
相傳先民移台,來自漳泉二地移民,係以詔安圳為界,
以東大多為漳州移民,以西則多為泉州移民生聚之所。
明永曆十八年設北路安撫司於半線(彰化市)執掌地方治安
暨撫番,總護諸將,察治姦宄,凡兵民之政皆屬之。
十九年派左武衛武平候劉國軒率兵駐此,自此兵丁開拓
半線社與阿束社,是為本鎮開闢之始。
繼之泉州人施長齡、楊志申,以及清康熙中葉時
泉州人吳洛、黃榜等來線西堡墾殖或自鹿港登陸,
或自諸羅北上,招工買牛,引水開地,各地逐漸開闢。
康熙五十七年大肚溪水患將阿束社等流失,
餘存平埔族徙居番社口,後徙埔里山區。
康熙六十年始設半線堡,六十一年朱一貴起義敗後,
隨清軍而來之移民及解甲歸田之兵丁逐漸增多。
雍正年間,東西第一、二圳即行創設。
乾隆五年楊志申、施士安又開創福馬圳。
乾隆六年本鎮為半線堡茄黎莊、阿束社所轄。
乾隆二十七年分為半線東西二堡;
東西第三圳於乾隆三十一年復由楊志申開創,
灌溉系統大備。
迨至道光十年,本鎮即有三十六莊,
以地大闢矣。
原稱為「湖仔內」,光復後改稱「湖內」。
轄內有東竹圍、竹圍仔、湖仔內、油車、東溪底等;
竹園里地處大肚溪南岸,因北風,風沙特大,
乃植竹防風,故又名為「竹仔腳」,
光復後改名為「竹園里」。
聚落中有林家古厝,
擁有門樓,上書錦園馨香。
若非從正身的門額九牧傳芳看出,
是不知為林家古厝的……
窄巷中另有古厝,
有可取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