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世局動盪,盜賊四起,閩粵居民陸續徙台。

1662年至1795年間,墾首施世榜、黃仕卿、鄧遜有等,逐次完成八堡圳、十五庄圳(今稱八堡二圳)

、鴻門圳、大高圳等溝渠灌溉今社頭鄉轄域,漳州之南靖、漳浦、詔安及潮州、饒平等縣居民大舉

入墾,1736年至1795年間枋橋頭庄形成街肆…..


社頭庄成立於嘉慶年間,社頭轄域次第墾建成村莊。

迨移民漸增,漢番爭地,平埔族群勢弱遂於1823年徒居埔里,其留原地者皆漢化。



當時原住部落名為「大武郡社」。

漢人自大陸入墾臺灣,多稱番人聚落為「社」,而稱漢人所建之村落為「庄」;

「社頭」地名大概是因洪雅族大武郡社之頭首或頭人居住於此,以之得名。



乾隆初年 (1736) 蕭姓移民自任墾首而進入此地開拓。

當時建立者,即有枋橋頭(今社頭鄉內)、紅毛社(今田中鎮大紅毛社)、奶潭(今田中鎮卓乃潭) 等庄。



目前以蕭姓為鄉內最大宗,古時候,常以同血緣關係而形成部落,故彰化

地區流傳著「社頭蕭一半,鹿港施了了」。



社頭及田中因地域上的相連 , 當時入墾的先人即沿著八卦山的山腳次第展開拓墾 ,

世代因而蕃衍…..

不僅在社頭一地 , 在田中的某一些角落也同樣散居著一些蕭姓族裔



彰化縣社頭鄉、田中鎮一帶的蕭姓,其多屬於「書山派」下,光派下來台肇基的始 祖就有一一六人,

無疑的其始祖皆來自福建省漳州南靖縣。

山腳路從社頭協和村至二水合和村之間,分布著大量的傳統民居聚落,




其中不乏單護龍甚至多護龍的合院建築,這些民居建築,幾乎都是依山勢築起坐山面水的格局,

宅院後方多是蓊鬱的山林,或是圍起莿竹以為防禦性之圍籬。







已記不清真實的路段 ,應該是在平行於山腳路的一段鄉道 ,

附近有一圳道蜿蜒 , 是個純樸的鄉間 ;

蕭家古厝即位於此區之內 ,





沒有太多的裝飾 , 多的是另一種恬淡的閒適……

已記不清其實際位置 ;

或許門牌能提供一些資訊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