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婆村沿著彰鹿路發展,此地原屬巴布薩族馬芝遴社,漢人入墾之後建竹村庄 ; 因仍有

平埔族婦人留居該地,因而稱之為「番婆庄」。



村內有半路店、頂庄、下庄、番婆庄等聚落,區內有日新國小,及廟宇龍星宮、聖德宮等。

不遠處的番社在以前也是巴布薩平埔族的聚落,因舊番社名是馬芝遴社,遂以此命名。



番社村位於番婆村南方,以番社和新厝兩部落組成,農民以務農為生。

另外在鹿港一帶往昔也是平埔族巴布薩族(Babuza)馬芝遴社社域所在,

按:  馬芝遴社原社址在鹿港鎮內,舊名番仔溝之處為舊社址,社域包括今鹿港鎮東北方舊稱

「 頂番婆」之頭崙、頂番二里,福興鄉橋頭村、番社村、社尾村、番婆村亦屬之,可能也遠

及埔鹽鄉和秀水鄉的部分。


在這一些廣域之內,  迄今仍留一些村落名稱 , 見證這一段典故。


該地漢人移民多半來自福建省泉州、廈門一帶,遠自明末清初,鹿港繁榮時期,陸續由鹿港及

王功一帶港口進入福興,有些跟隨延平郡王鄭成功來台,初住沿海,漸入鄉內,開荒墾殖。



至雍正年間,台灣、福建 兩地人民來往較密,戶口逐年增加,擴散分佈於現在的福興鄉。

清末時,福興鄉隸屬於彰化縣治馬芝遴堡。



日治時期明治二十八年(1895),隸屬台灣縣彰化出張所(後改為鹿港出張所)馬芝堡,

明治三十年(1897),改隸台中縣鹿港辦務署馬芝堡,主要分為番社、洪堀寮兩區。


1901年廢置縣,轉屬彰化廳鹿港支廳馬芝堡,明治42年(1909),又改隸台中廳鹿港支廳馬芝堡,

轄內分洪堀寮、頂厝、番社三區共11庄。



大正九年(1920)十月實施地方自治,除秀厝、西勢、同安、三和、鎮平、麥厝、廈粘、頂粘

自有住所番地之外,其餘番地統稱為台中州彰化郡福興庄。



今日的番婆村聚落集中於日新國小南側 ,

婉蜒的巷道內隱藏著一些完整的古厝建築 ……



位於聚落中心位置的張家古厝是日治時期村莊中最富有的人家,

建築具有三合院的特色,當時主人張在先生也是地方仕紳,為人景仰,


擁有門樓及完整的內埕 ,網路資料提及因後人未妥善保存,加上子弟都搬出去另謀生活,

致使古厝破舊失修…….

不過往訪過程之中 , 覺得古厝的維護情形還不錯 ,

似乎已有了整修的成果

至於有關張家人士的相關資料 , 則尚待補強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