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46年(1957)興建的國聖港燈塔,位於臺南市七股區國聖港,

也是台灣極西的燈塔,為一方錐形鋼架結構,塔身顏色為黑白相間。

原國聖港燈塔啟用發光後,因受颱風襲擊及海潮侵蝕,

沙洲盡失,整個燈塔陷入汪洋大海之中,

民國58年遭受「衛歐拉」颱風摧襲,塔身倒塌,無法使用;

民國59年6月移至附近頂頭額汕另建新塔,代替舊塔發光。

國聖港燈塔位在台灣本島的極西點,

是台灣四極點燈塔之一,

因位處頂頭額沙洲,蒼茫的景象與多變的夕陽雲彩,形成孤寂荒涼

的大漠風情,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意義,搭配極西藝術地標與極西.

集希郵筒,吸引不少旅人前來拜訪,

更是環島人士必訪的極點燈塔。

國聖港燈塔,當地居民又稱為七股燈塔,

位於七股區的頂額沙洲上。

國聖港是鄭成功最初登陸台灣的地點,原名國姓,

但因地政人員諧音登記錯誤而標示成國聖,

致鄭成功最初登陸台灣的地點逐漸被淡忘。

為維護曾文溪出海口附近海域航行船隻的安全,

日治時期曾在頂額沙洲上建有曾文燈塔,

二戰時期被盟軍炸毀。

民國時期,由於嘉南地區沿海地帶漁民人口不斷增加,

海關為了安全起見1957年選擇在國聖港網子寮的沙洲上

興築燈塔,為一座高20.7公尺的方形木板條鋼構白色燈塔。

國聖港燈塔最終逃不掉與塭港堆燈塔同樣建於沙洲上的命運,

國聖港燈塔因海上沙洲的不定性,沙洲長期被海浪侵蝕流失,

整座燈塔幾乎淪於汪洋中。

1969年被衛歐拉颱風摧毀沒入海中。

1970年6月海關決定另在附近的頂頭額汕建燈塔,沿用至今。

現在的國聖港燈塔建於頂頭額汕堤防內側。

頂額沙洲位在曾文溪口的北岸,北端為防風林,東側則為曾文海埔地。

曾文溪以北的海埔新生地由於土地貧脊不利於農耕,在清末日治時期

發展成全台灣鹽田面積最廣的區域,

也就成為老一代人口中的「鹽分地帶」。

相對其他3座燈塔,國聖燈塔是非常簡易鐵構燈塔,

但是周邊景觀卻是最為自然的風景,向北有沙洲綿延,

夏冬風吹不同,使得堆沙紋理大不同,像極浩瀚荒漠煞是美麗;

南面則維持荒野濕地與魚塭,紅樹林與木麻黃倒影水面,

與蔚藍的天相輝映,很是美麗。

黑白相間的國聖港燈塔,以鐵塔方式建築,高約32.7公尺,

不僅為沿海來往的船隻照亮航線,白天帶有異國情調的沙丘景色、

黃昏時分的落日景觀與夜間的銀河星空美景,

一次可觀賞沙丘、海岸與燈塔在各時段呈現不同的風景,

成為攝影玩家取景之地,

也是IG網紅們必到的拍照打卡點。

在國聖燈塔附近的頂頭額汕,因常年海風吹襲,廣袤無垠的沙丘上

生長著許多相當耐鹽的植物,有長得像牽牛花的馬鞍藤、果實成熟後

會隨風飄動的濱刺麥、開著紫花的海浦姜,

也有大家耳熟能詳的海茄苳與欖李,

以及許許多多、讓人無法一眼分辨出來的禾本科植物,

如孟仁草、牛筋草、雙花草、白茅、蘆葦等,

生意盎然。

此處也是欣賞候鳥遷徙的好地方,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