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坊歷史街區–是杭州目前唯一保存較完整的舊街區,也是杭州悠久歷史的一個縮影。
清河坊的歷史起源於南宋。南宋定都杭州,築九裏皇城,開十裏天街(今中山中路)。
於是,在宮城外圍、天街兩側,皇親國戚、權貴內侍紛紛修建宮室私宅。
中河以東建德壽宮 、上華光建開元宮、後市街建惠王府第、惠民街建龍翔宮等。
而清河坊的得名,與當時的太師張俊有關。建炎三年(1129),張俊在明州(今寧波)
擊退金兵,取得高橋大捷,晚年封為清河郡王,倍受寵遇。
他在今河坊街太平巷建有清河郡王府,故這一帶就被稱為清河坊。
杭州的許多百年老店都集中在這一帶。
清河坊興于宋盛於清,街區現存古建築大多建於明末清初,如百年老店胡慶餘堂、萬隆火腿莊、
羊湯飯店等大多建於此時,雖說歲月無情,但現風韻尤存。
從2000年4月8日 的時候開始,上城區政府對清河坊的歷史建築群進行保護,
同時又開發新的街景,依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嚴格按原有風貌加以保護,
目前,清河坊歷史街區占地13,66公頃,整個街區的業態佈局,除保留區內著名的老字號外,
以招租,聯營等形式,引入商家經營古玩、字畫、旅遊紀念品、工藝品、杭州及各地名土特產
等符合街區歷史文化氛圍的項目。
2002年10月,杭州清河坊歷史街區在改造與保護工程正式啟動一年半之後,正式開街。
老街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幾間百年藥房…….
胡慶餘堂位於吳山北麓大井巷,以藥店古建築為基礎創建而成。
古建築群由晚清紅頂商人胡雪巖所創建,現保存完整,高牆大門,氣象凝重;
設計別具匠心,通體宛如鶴形,門樓像鶴首,長廊似鶴頸,大廳若鶴身,用材講究,
雕繪精巧,典型古樸。
胡慶餘堂占地3000平方米,內藏文物160餘件,由陳列展廳、中藥手工作坊、
養生保健門診、營業廳與藥膳廳等五大部分組成。
清同治十三年(1874),胡雪巖開始籌建慶餘堂藥號,光緒四年(1879),大井巷店屋落成
並正式營業,胡雪巖親自撰寫戒欺倆字,並製成匾額掛在內部,時刻提醒店內夥記。
當時藥號廣請浙江名醫,選用歷代驗方加以研究,採辦道地藥材精心配製成藥,使之
在大江南北聲譽鵲起,於是就有了—南有慶餘堂,北有同仁堂的說法,
而胡雪巖本人也被譽為江南藥王……
方 回 春 堂 創設于清順治六年(1649),傳說為錢塘方清怡(字再春)所創,
再春意含回春,故以回春為店名,方清怡出身于中醫醫藥世家,精通藥理,擅長兒科,
以家傳秘方精製的小兒回春丸享譽杭城。
回春堂家底雄厚,是晚清時期操縱杭城藥材市場的六大藥鋪(即指胡慶餘堂,萬承志堂,
葉種德堂,張同泰堂,泰山堂及回春堂)之一。
民國初期,隨著政局動盪,回春堂開始走下坡路,1931年批發業務己暫停,瀕臨倒閉。
1955年後並入胡慶餘堂。
據考證,此宅原是葉種德堂創始人葉譜山官邸,門外墻界碑上仍留著葉衙墻界字樣。
葉種德堂國藥號創設于清嘉慶十三(1808)為浙江慈溪人葉譜山所創。
藥鋪取蘇東坡《種德亭》: 名隨市人隱,德與佳木長意,以期宣揚樂行善事,不期名利風氣,
並以劉仙為記,店內中堂掛劉海戲金贍畫,店後設工場,按古方、宮廷秘方及祖傳驗方,
精製多種丸散膏丹及藥酒,藥效甚佳,求醫撮藥者甚多,聞名浙、贛、皖、閩等省,
是當時杭城最大的一家國藥號。
現也已被胡慶餘堂所兼併。
保和堂也是一家有著近千年歷史的中藥鋪,無償為附近的窮苦百姓看醫問藥,
在清河坊一帶享有較高的聲譽。
至清末年間,胡雪巖在清河坊開設了胡慶餘堂,隨著胡慶餘堂日益興旺,保和堂逐漸
走向衰敗。目前,保和堂主要出售一些自製的藥酒,藥茶……
460米 長的步行街濃縮了明清時期杭州的市井風貌,成了市民和國內外遊客關注的焦點。
經改造後的清河坊歷史街區,正在逐步形成具有濃郁傳統氣息的文化、娛樂、商業及遊覽街區。
清河坊的茶文化、藥文化、食文化及眾多的百年老字號商鋪的文化,加上各種民間藝人
及市井民俗的小攤,充分體現市井民俗風情特色。
它的修復和改造,為杭州留下了一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