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唐朝詩人

張繼的詩作《楓橋夜泊》,將寒山寺的秋景描述得浪漫又生動,也吸引萬千遊人前往蘇州

尋找寒山寺的迷人畫境。


寒山寺,位於江蘇省蘇州市的楓橋鎮,面對著古運河,最早建於南北朝梁天監年間(502~519),

原名妙利普明塔院。相傳唐太宗時的高僧寒山與拾得,曾經在這裡修行,因而更名「寒山寺」。




到了宋朝,當時的節度使孫承祐建造了七層浮屠,因而改稱「普明禪院」,

為歷史上著名的十大名寺。



寒山寺,因為張繼的詩而聲名大噪,許多旅人專為尋訪詩中意境而來。

寺院裡現存的主要建築物,包括有大雄寶殿、藏經樓、楓江樓、羅漢堂、鐘樓、碑廊、普明寶塔等。




 

雄偉的大雄寶殿,奉祀釋迦牟尼,大殿內有十八羅漢像、寒山像、十二塊歷代詩人題寫的石刻;

羅漢堂內共有五百尊羅漢像,表情皆不同;碑廊可見到宋朝和明朝碑石;



藏經樓收藏有各式經書,並供奉寒山和拾得兩位大師塑像。

普明塔院採回字形設計,中央為高聳的普明寶塔。

寶塔上眺望極佳,蘇州風光收眼底,並可欣賞運河景緻。





已有1500年歷史的寒山寺,經歷無數次毀損和重建,明清時期幾經興廢,

現存寺宇多為清光緒、宣統年間所重建。




寺內古跡甚多,有張繼詩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書碑文殘片等。

張繼詩中所提的江楓, 其實是楓橋以及江村橋的合稱 , 兩橋相去不遠……




 夜半鐘聲到客船讓人以為這之間有些距離 , 寒山寺前即是渡頭 ,

寒山寺因寒山而得名, 卻讓人誤以為寺廟是在深山裡頭 ,

其實在這區周邊地勢其實是相對平坦的 ;

也讓讀詩的人有了不當的聯想 , 親臨此地之後才恍然大悟…….





楓橋、江村橋自古有名,距今已有1100年的歷史,清咸豐十年毀于兵亂,同治六年重建。

「楓橋」在吳縣南門 (閶闔門)外西郊,本名「封橋」,

因為張繼的<楓橋夜泊>一詩,後來才改為「楓橋」。





楓橋古鎮一面臨河,蜿蜒曲折,具有典型的運河水鄉風貌。

穿過楓橋古鎮的石板路小巷,或是站在楓橋橋頭,抬眼即可見碧瓦黃墻的寒山寺坐落在綠樹叢中。



附近的鐵鈴關建於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清道光九年(1829年)重建,

又名楓橋敵樓,蘇州唯一現存的抗倭遺跡。

寒山古寺、江楓古橋、鐵鈴古關、楓橋古鎮和古運河稱五古。


 

整個「楓橋景區」有20處景點,不過,大部分的遊客還是特別青睞寒山寺。

 

寒山寺素以鐘聲聞名天下。但唐代古鐘歷經兵燹,早已湮沒無存。




每年12月31日晚上,寒山寺都會舉行敲鐘儀式,鐘敲108下。每一下代表一個煩惱,

聽完鐘聲,來年煩惱便隨風而去。



當年,當年唐代詩人張繼夜泊楓橋,在客船裡聽到鐘聲,

或許也是因為屢試不中,聽來特別有感吧 ?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