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里興原為濱海村落,本為西拉雅族平埔人居住地,

明鄭時期屬於東都承天府天興縣的縣治。

隨著先民來此開拓,時安溪人亦將「清水祖師」奉請隨行渡臺,

暫供奉在公厝,供眾人朝夕膜拜。

清雍正元年(1723)居民集資將公厝改建廟宇,名為「清水宮」,

並再移祀「雷府大將」、南鯤鯓代天府分靈的「李府千歲」入廟,

三神共祀,極有文化特色,是為震興宮前身。

在明鄭時期稱佳里興之前,陳第所著東番記(1603) 記載 :

「東番夷人不知所自始,居澎湖外洋海島中,起魍港、加老灣、

歷大員、堯港、小淡水、雙溪口、加哩林、沙巴里、大幫坑,皆其居也….」。

根據盧嘉興與周婉窈兩位學者之見,「加哩林」即是佳里興。

可見,「佳里興」與「佳里」皆為平埔語的漢字拼音。

早在鄭成功時代時,嘉義一地便有「天興縣」之設置,

後來又改縣為州。

至清領初期之康熙二十三年(1684)時又創設諸羅縣,

但一開始時並未正式築 城,

起初擇定「佳里興」(即今佳里興)為縣治所在地,

但因考慮此地乃為濱海之地,並非修築城池之地故而只駐留巡檢,

未曾設立縣署, 知縣則僑居於台灣府治(今台南市)。

後來果因此地瀕近海洋,危險性高,不適合做為城池之理由,

遂於清康熙四十年改定「諸羅山莊」(即今嘉義市)為縣治所在地。

高拱乾纂「臺灣府志」卷一山川條記:

「諸羅縣水道……一曰蚊港,從南北鯤身外海潮過佳興里之北,分南北二流,

東過麻豆社之北,復分為二,受開化里之赤山雜流,港有橋曰鐵線橋。」


按佳興里係佳里興之誤鐫,

此綜上舊籍記載,青峯闕乃倒風內海之總海口名稱,

在外海有沙線,稱之曰南北鯤身,其形有如安平南邊之七鯤身者,

沙線內係屬臺江內海。

青峯闕係自佳里興向北突出之半島形沙洲最先端,

其位置係扼倒風內海之咽喉處,自青峯闕入內海,沿該沙洲南下為蚊港,

港面甚濶,大小船俱可泊,又南為威裏,再南為內連桁,其次為頭港仔,

外海潮過佳里興轉東為倒風內海…….。

可知佳里興地理上之重要性。

過了震興宮不遠處的中央公路旁有一完整三合院古厝;

內埕入口門柱上有一對老鷹,是其特色…..

佳里興聚落為雜姓所居,

曾姓、許姓、陳姓、洪姓等住戶各據一角頭,

無法明確確定該古厝姓氏。

0

發表留言